
“黄老”联称不见于先秦诸子之书,《庄子》《荀子》《韩非子》中提到黄帝与老子都是分开的。秦及汉初的《吕氏春秋》《新书》《新语》《淮南子》等也没有提到“黄老”。《史记》中则屡言“黄老”;而《史记·乐毅列传》之后的赞语又提及黄老之学的传承,
即:“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据此,则黄老之学自战国中晚期已经开始流传。另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之《自注》,均以为“六国”时所作,也能证明战国中晚期黄老之术已经行之于世。
“黄老”之称,为后世所取而用来称呼前人。所谓“黄老”,与“道家”之名一样,均不是学派初起时所用之名称,也不是自觉为有共同学术旨趣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学派。因而,所谓黄老学派,其宗旨为何,或者说将某些学者都归到黄老名下的原因是什么,也难以具体化。司马迁虽多言黄老,如“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而对于黄老学术之分界似有明确之意识。司马迁说慎到、田骈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则似以黄老与道德为一。因此,司马谈所说的道家(道德家)则可以视为黄老。黄老之学的特点,就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法结合、以道论法而兼采百家。

黄帝并不见于《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甚至《荀子》也没有提及。儒家祖述的是尧、舜,所以《论语》《孟子》等所提古帝王不过尧、舜、禹、稷,《荀子》也只讲到伏羲(《荀子·成相》)、燧人(《荀子·正论》)。至于《左传》所记僖公二十五年卜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和昭公十七年所载郯子言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可能也是后来之传说。儒者不传“五帝德及帝系姓”,可能与黄帝乃出于后人所托,而与儒家的思想倾向不同有关。
黄帝的传说,据现代学人之研究,“实当以《陈侯因齐敦》为最早。再次则邹衍之终始五德说。不过,黄帝传说或者黄帝被尊为远古圣王的传说在战国中期之后逐渐多起来了。除儒家之外,道家和其他各家言黄帝的很多。
先秦子书讲到黄帝比较多的是《庄子》《管子》《吕氏春秋》。《庄子·大宗师》中有“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之说,学者多以为是后人所增益。《缮性》《在宥》《盗跖》诸篇将黄帝列于神农之后,而以之为以仁义治天下而致使天下道德下衰之帝王,《天运》《徐无鬼》《知北游》诸篇则将黄帝视为乐于求道、得道之人,《天运》篇复有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故事。不过,通观《庄子》,所言黄帝多与求道、得道相关。
黄帝在战国中期之后逐渐成为古代帝王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文物制度的主要创造发明者,而托名黄帝或其大臣的言论与著作也逐渐流行起来。《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及此前之托名黄帝或其大臣的著作有不少,《诸子略》中集中在道家、阴阳家、小说家,道家中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五种黄帝书,阴阳家有《黄帝泰素》,小说家有《黄帝说》;《兵书略》中有《黄帝》《力牧》,属兵阴阳家类;《数术略》中,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五行家有《黄帝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杂占家有《黄帝长柳占梦》;《方技略》中,医经有《黄帝内经》,经方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神农黄帝食禁》,房中有《黄帝三王养阳方》,神仙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从总体上看,战国中期和西汉时期之依托黄帝以立言,以道家和数术方技为多,数术方技又以神仙为首。因而,可以说黄帝之传说,乃是道家和神仙方士所共述,而这两者也都与齐地有关。道家中有人依托黄帝立言,遂有黄老之学的兴起与发展。《史记》所载战国时期学黄老道德之术的人多与齐国相关,如乐臣公“显闻于齐”、慎到和田骈等都是稷下先生,黄老之学兴盛于齐可见一斑。
(详参:王明.《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序——兼论黄帝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牟钟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2-4.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7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2.
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94.
齐思和.黄帝之制器故事//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7册(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