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购买了谷里的写作课程,忙完手头的要紧事,周末一口气听了6节课。很喜欢这样接地气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深思的课程,不仅给想要写作的老师以精神鼓舞,还教给了老师们很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写作方法。
在《战胜写作的三大法宝》中,张老师提出了第一个法宝是三定,即定时间、定数字、定地点。
白天上班时间零碎,很难有整块思考的时间,我会留心搜寻写作的素材,在心里建立一个大的框架,等到放学后有了整块时间再把框架填充形成文章。
我给自己定的字数是每天1000字左右,我把它称为千字文,每天执着于这个字数的记录,虽然文字依然稚嫩,但是我却真正克服对于“写”的恐惧。
我固定的写作地点就在办公室,家里太嘈杂,也怕影响家人休息,因此,最好的写作地点就选在了下班后的办公室。
寂静的夜晚,校园恢复宁静,在星光与虫鸣的陪伴中,我沉醉在文字带来的满足与富裕,感受着指尖在键盘滑落的美好。
一桌一椅一卷书,一灯一人一杯茶。这份孤寂对别人而言可能是苦闷,是煎熬,可对于我来说却是难得的欢喜。我喜欢在这静静的夜里沉思,更享受这份安静带来的心灵满足。
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这种仪式感和熟悉感就会产生灵感。我的很多文字都是在静静的夜晚敲击出来的,有时刚开始写没有素材和灵感,写着写着就有了想法,有了灵感。
张老师给出的第二个战胜写作的法宝是发表法,即朋友圈发表、口头发表、多媒介发表。这里的发表不是说在报纸、期刊上发表,而是把自己的文字公布于自己所在的圈子内,其实就是寻找关注的力量,让自己有勇气和动力坚持写下去。
我前期的很多文字,其实包括现在也是,都不敢公开在自己的圈子内,说来还是没有走出“心魔”。张老师说“要想学写作,先破心中贼”,我应该要破的是心中魔,这个“心魔”就是怕别人对自己的文字诟病,怕自己的文字稚嫩被人嘲笑,羞于见人。
我深知自己的性格,更知道我心中的魔不好破,即便清楚地知道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可是依然会有太多的顾虑。
战胜写作的第三个发表就是建圈法,也就是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参加优质的培训,寻找精神尺码相近的人。
前几年只知道一个人闷头赶路,却不知道该如果寻找到尺码相同的朋友。现在我找到了很多成长共同体,和一群向上、奋进的小伙伴一同前行,在互相激励中寻得结伴而行的动力。
张老师在课的最后用这样的语句结尾:一事专注,便已动人。一生专注,更是深邃!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而我在跌跌撞撞中失去了最好的成长时间,相较于同龄人我的起步不算晚,可是造化弄人,却错失了十年的美好青春。我觉得什么时候觉醒都不算晚,什么时候成长都不算晚。一事专注读写,一生专注成长,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希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