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例很精彩,我们听到的不是每一课怎样教,而是更多感受到的是老师对教材的整合,一种思想、一种创新。一个音乐作品的挖深,挖透。刘亚楠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实在在,但新理念、新亮点却满堂洋溢,让我大饱眼福。课的呈现紧紧围绕音乐性、情感性和人文性。
教学过程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活动中,一切是那么的自然生动又引人入胜。在师生互动、共同体验中,我一次次感受到刘老师对音乐课堂的深邃反思,学生们在她精心创设的音乐情景、意境中慢慢实现着“启情悟智”。
刘老师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也令我不禁赞叹。通过听课,让我看到了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自然而亲切的教态、流畅优美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所有老师真切体现十项教学专业能力。聆听了三位教师的课例片段,感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通过参会,我觉得“少说,多做”现在应该是音乐课的核心主旨。教师要设计灵活实用的教法,以多维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唱、多说、多表演、多体验,教师在引导互动中多关注学生,关注细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投入中体验审美。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关注细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主线明确,结构清晰,以简单有趣的方法,不着痕迹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富有激情趣味的语言,也让学生很快的贴近老师,融入到课堂中来,有效的体态律动,引领学生大胆参与到音乐中来,真正的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正是因为熟悉,有的孩子有可能唱的不准确,王亚楠老师在备课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几个音准的地方、附点的地方,都能在短时间有效的解决,体现了教师“学情分析”的能力。这是一节真正意义的音乐课,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从课堂的开始到结束,都荡漾着浓浓的音乐味,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课堂中,王老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学生哼鸣、歌唱、演奏、爵士摇滚等,每个孩子都是那么认真和投入,在老师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引领之下,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殿堂中。体现了“解读教材、活动设计”的能力。教师自然、亲和的教风,教学环节紧凑,课堂容量大;学生轻松、愉悦,全员参与,意犹未尽,这些就成就了一节成功的音乐课!
《这是什么》一课的刘鸿妤老师,虽然是新教师,却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态十分亲切自然,值得称赞。
《小宝宝睡着了》一课的李老师,抓住了情感这一条主线,对教材深入挖掘,老师充满感情的投入,更好的带动了学生,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温馨安静的氛围中。
《铃儿响叮当》一课的王老师,课堂生动活泼,教师心中有音乐,眼里有学生,始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欣赏时,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做了很多的尝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用心及教学智慧。通过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前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管理不好课堂,并且认为声音要大到足以盖过学生才合理,现在我明白了,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温柔安静的,可以热情洋溢的,可以潇洒幽默的,但是只有将自己的个人魅力散发出去才可以吸引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强硬。第二点体会就是上课一定要有逻辑,不能想起来什么讲什么,《铃儿响叮当》这节课初听的时候觉得过程很丰富,但是仔细思考发现内容的设置大有玄机,老师是先将歌曲按越短划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去逐一解决难点,让学生们从浅入深去学习,不知不觉间就将歌曲学会了。本次培训把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传达给老师们,对教师的素质的自身提高,效益显著。在培训中,既有课例的呈现,也有课后的分析。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生动有趣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