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有个习惯,想到什么好的句子就马上记下来。现在手机有记事本,有WORD,基本上随时随地都可记录。只是晚上有时候躲下来了,一个自认为比较经典的话在脑中闪现,那时人懒了,怕拿出手机了,就努力记着,想明天再记下来。然而天一亮,无论我再怎么回忆,那些“经典”的话语随黑夜隐匿了。
有过多次教训以后,我依然不思悔改,虽然有点懊恼,但时间一过,也就不以为然了。因为每天想写的东西很多,不差那么几句。
经常在网上浏览,看到一些脑残的文字就想说几句,然而真正到评论区去留下文字时,心里顾虑也来了,想着会不会太偏激、太伤人,或者有点反动、有点嫉世愤俗,总之思前顾后就不敢下笔了。
以前写东西,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根本没有什么担心和忌讳。现在不敢了,一偏激,怕被人说愤青;一严厉,怕伤害到他人;一调侃,怕被人说成玩世不恭;一反动,怕被找去喝茶;一愤世嫉俗,怕被人说仇恨社会。而且不要认为自己躲在电脑后面就没人发现,今天的我们都是透明人,差不多除了被窝那点事没人知道,我们几乎把我们的所有暴露无已。想想家庭,想想亲人,想想前途,于是所有涉嫌敏感、过激、辱骂、讽刺、嘲笑、反动的话语都被自己压下去了。实在憋不住,就找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替代,或找一句意义相近的诗词过一下嘴瘾。
为了能通过平台审查,不惜摧眉折腰,加一些歌功颂德的语录,加一些正能量的口号,找一些积极向上的标语或口号,说一堆没用的冠冕堂皇的废话,讲一些违背良心的恭维话,添一些虚伪的鼓动赞歌,写完连自己觉得都有些恶心。
人难道在利益面前就得低头吗?人难道在得与失面前就得权衡吗?社会无论怎样发展,人都不可能没有信仰,不可能没有理想,不可能没有情怀,然而这些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找不着了。“铁肩担道义”成了梦想和奢侈,“妙手著文章”成了负担和隐患。
因为我们不相信的东西越来越多,“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源于网络)其实我们不相信的东西远不止于此,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源于网络)这不是牢骚语,也非荒唐言,反倒是社会实实在在的写真。
不相信会迷了我们双眼,同时也摧毁了我们思想的基石,“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源于网络)看似偏激的话语,实非耸人听闻。我们反观自己,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是不是我们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振臂一呼的勇士,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吗?然而,好运并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开车去洗旧迹,留下一个红色的颜色和微漠的悲伤。颜色偏红和微漠的悲哀,也给了临时还要拖上保持这似乎是不人道世界。”(鲁迅)然而现在的你我是不是一个个庸人?“冷眼向洋看世界”(毛泽东)原来毛主席他老人家表现的是自信、积极,冷静地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但是现在我们的冷眼却成了冷漠和麻木的观望。
我越来越弄不懂一个读书人的使命是什么?古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过去读书是为了养成人的弘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现在读书都是为了现实,都是为了实用,为自己服务。这难道能算一个读书人的使命吗?
假如人人成了庸人,人人活着都是为了自己,我们怎样能相信我们的光明前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过去人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假如你我都有理想,大家都有情怀,人人都有信仰,这还是一句空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