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街头
背后国文
我县毗邻安徽,我村更是离宣城的水阳镇很近,所以小时候我们逛街不是逛我们的县城,那太远,要坐车或步行或坐船,我们经常去离的很近的水阳镇。
只要步行二三公里,我们就来到与我们一江之隔的水阳街头。因为隔着水阳江,所以先要过渡,渡口是一艘木船,人工摇,原来只要二分钱,渡口的生意很好,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一般以种田人为主。那时我们叫公社,没有集镇,没有集市,而这边有,因此为渡口输出源源不断的流水。
可 能是地势低的缘故,一上岸,就是一道防洪堤,过去听说安徽人家遭水灾很频繁,一到雨水季节,他们就拖儿带女跑到我们这边来,担着粮食,扛着铺盖,一副逃荒的样子。老人们说,他们的圩堤是什么什么做的,而我们的是铜墙铁壁,所以有了“铁打的相国圩”之说,相国圩就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圩堤高而结实,能抵抗 百年不遇的大水,从没有破堤过。我想,我们的圩堤牢固是一方面,之所以我们做到从来不溃堤,我想主要还是得益于对面安徽的那弱不禁风的堤,一遇洪水,他们率先溃堤,有了泄洪口,我们自然固若金汤。
过了防洪堤,就是街道了,开始只有一条街,南北走向的,很长,真的很长,大概有一公里多吧。街两旁是林立的商铺,在公社时代,有这么多的商户是超具规模的了。小吃、理发店、书店、邮局……应有尽有,最多的是买农具的,钉钯锄头锹,无所不有。我们那时是学生,逛的最多的是书店,买的最多的是连环画,俗称“小 人书”,很多的革命故事,历史传说都是从小人书中获得的;还有就是去看电影,又学到了很多的革命英雄和历史人物。逛累了,吃点小吃,在外面吃东西那感觉是无比的解馋和过瘾,我们乐此不疲,每隔几个礼拜,我们就三五成群相约来玩一回。
今 天重上街道,想找回过去那一点点回忆。过去是一步步走过来,和伙伴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路上快乐自由始终相伴。今天我是开车来的,周遭满眼的绿虽令人心旷神怡,心里总好像是有个负担,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做一件事情。车在水碧桥的圩埂上找了个地方停好后,来到渡口,没想到也是一船一船满满的,马不停蹄来回穿梭。现在换成了马达船,要一块钱,虽然价格涨了,但仍觉便宜。船工的驾驶技术没得说,靠岸细致又精准。从船上人的谈话中得知,他们到我们这边不再是走亲串户了,他们是去我们的县城或市区,因为整体来讲,江苏和安徽的发展不能同日而语了,县城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区,繁华又繁荣,市区先前是六朝古都,现在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举办过亚青会和青奥会。只要看看建筑,看看马路就可充分地反映二边的差异出来。
上岸,还是那道防洪堤,执着而悠长地矗立着,江面虽宽,可江水细弱多了,裸露的滩涂多了很多,但水仍清澈,这样的水在我们那里很少见了,发展是快了,但环境的恶化却是触目惊心的,原来在我们的河边或沟汊边,都可肆无忌惮地下水游泳,可如今谁还敢冒险入水?
街道变化不是很大,从两旁的建筑可以看出。街道也平静,没有城市的喧闹。往里走,行人多了些,与我们那里摩肩接踵的景象大相径庭。一些老建筑仍在,已没有了往日的画面。商铺还是那样的存在,但商品除延续过去的农具为主的情况外,多了些现代的东西。而那些农具现在看起来,却古怪得很,好像与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 格格而不入,心中在疑惑,谁还在用这些东西?并不很阔的街上还停着几辆汽车,心情马上被破坏,我最深恶痛疾的是不合时宜,很煞风景。像穿帮,硌得人很不舒服。
脚步匆匆,我不知自己在找什么,老邮局看到了,门关着;老书店也看到了,但物是人非,转卖日需品了。来的时候,满怀希望想找到点什么,慢慢地兴致逐渐消退,想再往里找找电影院,精神头没了,就踅了回来。重看街景,陌生、熟悉又虚幻,心里一直幻想的那种最原始、那种灰黄的画面却没有一丁点踪迹。
往回走,脚步慌了起来,好像在与心的节拍在同步合拍。
又过渡,人仍然多,再看看对面的我们的家乡,也觉陌生许多。
上了车,倒车时,一老农说:你怎么把车横在路上?我笑了笑,表示歉意,是的,我不该开车来,也许还不该到对面那条老街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