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圩埂

背后国文
圩埂,百度解释为“围水的堤堰”,是的,圩埂就是用来防水的。圩,读作为xū,也读作wéi,但wéi更符合我们“围”的叫法,也更形象。埂,就是用泥土筑起的堤防。圩埂就是围着的一条埂,把村庄、农田和沟汊圈成一个个巨大的囤,它的外围是大河或大江,囤的边就是圩埂,或者更简单形象地说,它就是一个围成圈着的坝。在中国湖南、湖北那里叫做“垸”,他们那里大小湖泊众多,所以垸也特多。
自记事起,一条高高大大的圩埂就横亘在我家门前,每天淘米、洗菜、担水都要爬过这条有着伟岸身躯的圩埂。结实的黄土,粗壮的身躯,不见首尾,两边长了些不知名的树和草,它一直静静地卧在那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它叫相国圩,据记载,相国圩筑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第二大古圩,相传近几百年来没有破过圩,所以有“铁相国”之称,地属南京高淳区砖墙镇。
圩埂是土做的,当初圩埂上没铺石子和水泥路面时,每到雨天,不仅泥泞,而且打滑。有的路段被拖拉机一碾压,低帮胶鞋过去都危险。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想拥有一双高帮胶鞋,不仅仅因为穿着帅气,而是在雨天上学时不至于摔跤,弄得满身泥浆而被老师骂、同学笑。
既然是坝、是堤、是堰,那它就具有防水的功能。圩埂挡水的功能我们不是很关心,因为很少有大水。我见过的最大的一次洪水,水离圩埂顶只有一人多高的距离。那年天很热,水也很混浊。大人们每天被喊着去筑圩,于是圩埂的外沿又多了近一米的高的小圩埂,它站在大圩埂的肩上,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在大小圩埂上上下跳跃,煞是好玩。因为圩埂特殊的建筑造型,它的断面是一个等腰梯形,上底平平的就成了一条大马路。过去行的是人、畜、自行车和拖拉机,倒显得宽敞通达;现在,车子多了起来,立马显得逼仄窝囊了。
相国圩天生坚固雄伟,二辆卡车相会还是能过的,但要非常的小心和慢速,小车基本没问题。但有一段,从青龙桥村到凤卞村,路就显得相对窄了许多,二辆小车相会都要小心翼翼。买车的第一年,我到凤卞村去拜年,一到会车,就被吓得半死。第二年,好了,可以指挥其他被吓得半死的新手怎么操作了。我有个同学,平常买了车不常开,去年到凤卞去拜年,被吓得腿都软了,路上还被别人骂得要死,发誓说下次再也不走这段路了。
圩埂发挥了道路的功能,夏日更是人们纳凉休息的好去处。
聒噪了一天的炎炎夏日日落西山后,太阳在远处的田地里回光返照,血红的光渐渐浸入水面。薄雾从河面上升腾,炊烟袅袅升起,牧归的老牛,回家的鸭子,那一刻是那样的宁静和安祥,是大城市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我们开始跑到圩埂上去洒水,被焦阳烤了一天的黄泥土被水一砸,发出“扑、扑、扑“的声响。
晚饭后,掮一张竹床,往圩埂上一放,每家都有固定的位置,一字儿排开,仰面躺下,天空像一块巨大的黑幕,上面挂着星星和月亮,有时云朵也在这块黑幕前穿梭。这时,徐徐的清风从河面吹来,白天的劳顿和酷热顿时烟消云散。星星不和你说话了,你可以侧转身,看波光粼粼的河面,鱼儿闪着银光在水面嬉戏、翻腾;或者看村庄那一团团黑黢黢的大树。没有月亮的晚上,人们在黑乎乎的夜中就坐着、躺着聊天。后半夜了,大人们开始陆续回家,用蒲扇敲打着睡眼朦胧的小孩子的屁股,尤其是那些贪凉的女孩子,大人们绝不允许她们在圩埂头上过夜。
圩埂也是男女青年谈恋爱轧马路的好去处。农村不像城里,有公园、有电影院、有咖啡馆等,恋人相见可选择的地方太少。圩埂是条大马路,是公共场所,城里人逛街,那我们这里的人只能逛马路了。一到傍晚,青春男女都涌到圩埂上,嬉戏打闹。本村的也好,邻村的也好,基本都不串门,而是在圩埂上“串路”,煞是热闹。
圩埂把我们分割成一个个的囤,行政区域基本也是按圩来划分。我们对面的圩是“保胜圩”,没撤乡建镇时,叫保胜乡。北面对面的圩是永丰圩,是狮树乡和沧溪乡的领地。南面有些特别,是安徽了,是安徽的金宝圩。人们说,安徽人没有我们能吃苦,所以他们的圩筑没有我们粗壮雄伟,看上去纤细又低矮。早些年一遇大水,马上破圩,这都是有史载的。行政区域不同,我们的语言也有些不同,保胜话和砖墙话就不一样,狮树话和砖墙话也有区别,不过变化不是很大。而我们和金宝圩的安徽话就存在明显差异了,他们说的叫“水阳话”,压着舌头,嘴向后咧,话音从二片张不开的口唇发出,慢而不爽,如他们的性格。
如今,圩还都在,已成为我们江淮一带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因为拓宽的难度,所以新建的马路都另辟蹊径了。但它像一头老牛一样,默默地横亘在那里,风雨不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