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家在江苏,距离我们的城市600多公里。
老家空气好,环境好,出了屋门就是大院子,房前有耕地,屋后有小河。
而我们的家,小小几室,要晒太阳还得下楼,用婆婆的话说,在这里太憋闷。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她不肯来。
即便琬儿出生后,我们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带琬儿到两岁。
现在,小荀一岁半。清明节回家,她又开始打退堂鼓了。
她说在家里,身体好,一切都舒服。
其实,我又何尝不知道。在我们这里,她没事就爱到床上躺着,出去也很少和邻居们聊天。
可我又无计可施。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
这次,我狠狠心,就把孩子们留下了。让婆婆在家待一段时间,这或许就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我是坚持孩子一定要长在父母身边的,可没想到,我的坚持还是遭遇了露骨的现实。
所幸,琬儿六岁,已经能够理解自己所做的决定,她觉得在爷爷奶奶家挺好的,可以喂鸡养小鸭子。
而小荀,还没有记忆,即便会留下印迹,二十多天的时间,应该不会留下什么不好的因素吧。
万般不舍,也只有忍下。
陪伴,多么幸福美好的事情。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到老。你陪我看霞光云海,我伴你看夕阳晚照。你陪我海阔天空,我伴你云游四海。
可陪伴,是件特别奢侈的事情。我很想让你放下手中的活计,给我一次朝夕相伴的机会,你却放不下老家的那栋房子。你很想让我回到老家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围绕在你身边,可我却有放不下的城市拼搏。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长大就是长本领,可以兑现儿时的承诺:“爸妈,我工作以后就把你们接到大城市里住!”
可长大了,却发现兑现承诺真的很难。
前年夏天,我回家才知道妈妈因为胸闷去医院了,如果不是被我碰上,她肯定不会告诉我。
即使她生病了,她也说没事,小病。
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说告诉你干什么,不能一点小病就把你拽回来吧。再说了,头疼脑热的,很正常,就是告诉你,也不起什么作用。
是啊,就是告诉我了,我也不能陪在她身边,倒水喂药。
自从她在家闲下来后,我就想让她到我家住,那时琬儿上幼儿园,也不需要她接送。
可她就是不同意,说自己在家挺好的,不想来爬楼,在家待习惯了,去了城市反而不适应。
三月末,侄子出生,如果不是疫情,妈妈也该去弟弟家带孩子了。
我能感觉到妈妈的不想去,又是个陌生的城市。
有时候,我会质疑走出乡村的意义。就像婆婆说的:“你看老家多好,吃的新鲜,住的舒服,比那个拥挤的大城市强吧!”
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吧。拼命地逃离那个感觉容不下我们的小乡村,然而,我们却永远都扯不断与乡村的风筝线。
我们依然要面对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与差异。在隔阂与差异中,我们要如何做到最好的陪伴?做到我需要你,你在我身边。做到你需要我,我顾你冷暖。
当思维进了死胡同,那就试着往回走,走到开始出发的地方,或许就能找到一缕光。
把孩子们留在老家,让老家里的爷爷和小猫不再孤单,如何不是另一种陪伴?
比多次更多一次的劝说,劝说公公婆婆放下重担,成全儿孙绕膝的欢颜,如何不是最好的陪伴?
告诉妈妈,看着可爱的孙儿从襁褓里一点点长大,再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这陪伴中的欣慰和满足总能抵消一点儿城市的陌生吧。
陪伴有很多种。有依偎在侧的陪伴,也有相隔两地的陪伴。有叽叽喳喳的陪伴,也有默默无语的陪伴。
或许,有一种陪伴叫舍得。舍得幼小的孩子不在自己身边,舍得放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舒适老家。
或许,有一种陪伴叫遗憾。遗憾不能兑现儿时的承诺,遗憾不能日日相伴,遗憾不能刻刻相陪。
但不管哪一种陪伴,都浸润着浓浓的情和满满的爱。
陪伴是一本用爱编写的书,每一页我们都应用心写就。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阅读一生,温暖一生,感动一生。
所以,不需要烦恼,也不用担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多给自己和家人一点时间。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力量,可以给家人更好的呵护。
我们要做的,就是耐下心来,和家人围在一起,说出我的感受,道出你的难处,共同商量,一起面对。
陪伴,因为有爱,所以永不孤单。
谢谢你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