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理念:
成为儿童与“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
教育要读懂教师,教师要读懂儿童,其内在逻辑是,读懂儿童才能读懂教师,才能读懂教育。教育是一个不断读懂儿童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课改、教改应当构筑一个基本立场:儿童立场;教师也应当树立一个基本理念: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共识,教师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性地谱写为儿童而教的教师之歌。
虽然我们正在进步,但是离真正的儿童立场还很远,没有真正到位。对儿童立场不能有任何的怀疑,要有更积极的行动。我们信奉陶行知在为陈鹤琴创作的“儿童教育社”社歌——《教师歌》里的诗句:“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这是陶行知的呼唤,是孩子们的呼唤,也是未来的召唤。我们听从呼唤,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进而去开展教育活动。对此,我们坚信不疑,也坚定不移。
不过,任何一种改革都应把握一个度。对待儿童立场,对于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也应有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发生偏差,更不能走向极端。否则,走过头了,就往往适得其反。走到极端,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极端的儿童中心主义上去,该管的不管,该教的不教,该引领的不引领,该严格的不严格……当下,这些情况正在发生,而且有发展的趋势,对这种“教育的危险性”,我们要高度警惕,予以澄清,并予以改正。
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发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教师身份与职责的轻慢、忽略,以至于丢弃。教师的基本身份究竟是什么?变成一个儿童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做长大的儿童”中的“长大”又意味着什么,评判的标准在哪里?这些问题要厘清。蒙台梭利早就给出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答案:“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她强调,这是一个教师必须面临的自我认识问题:究竟什么是教师?答案很清楚:教师应该成为儿童,但他不只是儿童,抑或说不是一般意义的儿童;他还是一个教师,教师是他的基本身份。
“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在“教师”与“儿童”二者中取得了一种平衡。不懂得儿童,不成为儿童,就不能真正了解、发现、发展儿童,便算不上真正的教师,更算不上好教师。反过来看,教师只把自己当作儿童,而忘掉了教师应有的身份,便会丢弃自己应有的责任与使命,他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教师,更算不上好教师。
如果再作进一步阐释,那么可以认定,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肩负着国家与社会赋予的权力与责任,而“做儿童”则是一种核心理念,是做好教师、好教育的密码。用中华文化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来解释是最恰当不过的。确立起“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的理念,除了责任,还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判定:儿童是成长的孩子,儿童处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教育让人真正成为人,也可以理解为,教育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童年是一种可能性,既有积极向上的可能,也存在着消极负面的可能。教师的天职是引领儿童走向积极向上的道路。教师忽略了对儿童必要的引领、教育(包括严格要求、规则意识、意志品质等),便丢弃了教师的职责,贻害了一代人,也贻误了自身发展。
“作为一个教师的儿童”是对治极端儿童中心主义的一剂良药,我们当接受之、吸纳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