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是一本万维刚老师文章和书评的集合,整本书主要讲的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本书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反常识思维”,讲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认知偏差;第二部分则是“成功学的解药”,解密那些成功学;第三部分主要讲了“科学素养”,我们该用什么态度看待一些科学研究成果。
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这篇文章里面有个例子讲了煽情的好处。例子是有个研究做了个测试,给每个人五美元报酬,同时给他们不同的募捐信,一封是说某个地方几百万人食物短缺,另一封是说具体某个地方的名叫 Rokia 的七岁小姑凉经常挨饿,募捐能帮她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结果后者收到的募捐平均是2.38美元,前者是1.14美元。这个捐款实验证明,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我觉得这其实也能解释微博上有些信息如果只是举出哪个地方受灾了怎么样,大多数人只是看客。但是如果有一个具体的案例,列出受害人的一二三四五,这时候就会群情激奋,各种要求公道。大概是后者更有代入感吧。
这篇文章还批判了“文人思维”,其实就是想当然思维,直觉思维。比如提到了取舍,有些事情是不能同时做到的:用纯天然的方法种植的有机农业,保护环境,取消人口控制,让每一个人吃饱穿暖。实际上,根据统计,即使是有机食物,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我联想到最近经常出没于媒体头条的崔永元和他的反转基因大业,有点典型的文人思维的意味,反正转基因感觉就是不好的,问原因嘛也只能说出一些来源可信度存疑的证据,基于统计学的证据是万万没有的。
别想说服我
这篇文章则讲了我们普遍存在的确认偏误。
互联网很可能加剧了观念阵营的划分。在网上,你连换台都不用,搜索引擎会自动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提供信息。我相信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言过其实,我认为绝不可以废除死刑,我使用苹果手机,我还要求豆浆必须是甜的,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从来不跟人开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怎么办?我会果断取消对他的关注。我们完全有权这么做,难道有人上微博是为了找气受吗?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有鉴于此,约翰逊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这让我想起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面说的千万不要让意识形态控制自己,要尽量的保持公平和客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 随机
偶然的错误不值得深究,成绩也不值得深究。
失败者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侥幸的。
- 误差
所以“真实值”,非常不易得,而且别忘了科学实验是非常理想化的事件。大多数事情根本没机会多次测量。既然如此,我们对测量结果的解读就又要加一层小心。如果只测一次,那么对这一次测量的结果又该怎么解读?
有了误差的概念,我们就要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考试成绩也是如此,假设一个同学考了两次才过英语四级,第一次57分,第二次63分。他说这是略有进步,我说你这不叫进步,叫都在测量误差范围之内。
- 赌徒谬误
人们常常错误地理解随机性和大数定律——以为随机就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那么均匀,人们会错误地以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但是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跟过去搞平衡,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如果未来再进行非常非常多次的实验,你会得到非常多的几种情况,以至于它们此前的一点点差异微不足道。
-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大自然中很多事情的确是有规律的。但是我们的本能工作的如此之好,以至于我们能够在明明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很多事情其实真的只是随机,但我们就是能找出规律。或许用规律能够解释过去,但是预测未来怕是做不到的吧。
- 小数定律
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就好像真有规律一样。这是因为如果统计数字很少,就很容易出现特别不均匀的情况,甚至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颗阴谋论的心
我的理论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证据,而且我也不需要什么进一步的证据,但是我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看似“自然”其实“不自然”的事件,我发现其背后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解读,就是阴谋论。
所有阴谋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不承认巧合,不承认有些事情是自然发生的,认为一切的背后都有联系、有目的。
合理性与可能性
很多描述增大了合理性的同时降低了可能性,但是人们仍然认为那个合理性高的发生的概率大,即使它的可能性更低。
成功学的解药
自控力和意志力对于成功是有很大帮助的,尽管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4%,但亚裔学生却能占到顶级名校的四分之一。有实验发现,中国小孩两岁开始就比美国小孩有更强的自控能力。我觉得这方面,文化传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吧,比如我们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还是有它的长处的。
匹夫怎样逆袭
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格拉德威尔说,一般有创造性的人物,都要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要敢于做一些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你不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去适应你。他们追求取胜,他们根本不追求别人的喜欢。
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的特权。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或许时间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刻意练习,不断地跳出舒适区,在学习区内练习。最好是有该领域内的大师,能及时地给你反馈,不断修正,然后不断地重复重复,这样总能够成为领域内的优秀人物。
笔记本就是力量
虽然当下搜索引擎能够搜到几乎所有的知识,但是头脑中真正的知识还是很重要的,而通过个人笔记本来不断总结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能够帮助我们长知识。
真正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长在它们心中的一颗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去。有人管这套体系叫做心智模式,有人管它叫矩阵。有了这套体系,你才能够对相关事物做出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断,而不是靠什么灵感或者直觉。
用强力研读书
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
谁给你的信息重要
人们大部分的知识还是来自于弱联系。
霍金的答案
理解这个世界有两个办法,只动脑不动手,还有就是动手实验,实践出真知。
很多东西无法被证伪是因为即使能够设计出实验,也很难去做到。所以有些学说无法被证伪,比如灵魂转世什么的。
很多人没有相关性思维,比如有文章就说: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可是我们假设一个国家80%的青少年有网瘾,而这个国家的青少年犯罪概率是20%呢,那么犯罪其实就与网瘾毫无关系了,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建立对照组,除非你能够证明网瘾少年的犯罪率的确更高。这就好比列举再多的发达的民主国家,也不能说明民主与发达的相关性。
很多医学研究的论文哪怕是顶级论文,很多结论也都是错误的。很多时候把学术论文推广为真实世界的真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其实很多科学研究是错进错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