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出门吃完早餐,就一直在房间里待着。没有看书,没有开电脑。着手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给保险续费,打电话注销信用卡,和新店快要开张的老友闲聊,就这样一直墨到中午一点半。我在等一个电话。
手机响了,本地座机。习惯性的以为是快递,开口就是我东西到了是么,电话那头的女声迟疑的一声什么,我回过神来。一场乌龙。
是金店的导购,告诉我上次的首饰已经过了三个月,可以免费去做保养了。首饰是婆婆婚前给买的,几个月前我去换了自己喜欢的款,最近一直戴在手上。
三个硬金花纹的环环,第一眼没有很中意,因为总觉得那种款式要瘦瘦的胳膊戴着才好看。最近却是越来越喜欢了,说不上什么原因。也许人总是多变的,此刻不喜欢的东西下一刻就变成了此生挚爱也说不定。
而喜欢的东西却总是会慢慢变淡,比如一首歌,一部电影。很久以前有个韩剧,好像是叫玻璃鞋还是什么的,里面的女主喜欢吃一种东西,但是只在下雪天吃那么一次,她对男主说因为喜欢所以要克制,这样才能持久的喜欢下去。当时看到让我记忆深刻。
我总是滥用自己的喜欢。喜欢一首歌,会单曲循环,听到不再有心动的感觉。喜欢一部电影,也是重复的看,尤其是当我没有新的电影清单的时候,就会选择不断重复自己看过的喜欢的电影,不过还好,喜欢的感觉一直都在。
有些情愫好像也并没有因为重复而消失。只是或多或少还是会淡化那么一些。
以前比较认同一种说法,感情不能太满,太满容易伤神。那时候信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观。后来发现总是难以做到,毕竟我只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做不到那样的超凡脱俗。
做不到却信奉,就会无比的受挫,自责,内疚,各种奇奇怪怪的情绪。不仅伤了神,连心情都一并坏掉了。索性,做回本我,怎么高兴怎么来。
放任了这许久,最近发现,对物的喜欢可以滥用,对人却不能。如果初次见面的好感度达到顶峰,那么之后的每一次接触都只会递减,减到一定程度也许会像朋友圈里的献爱心一样,有一个惊天大逆转。
反之初次印象不佳的,以后有一点认同的地方,好感度都会增加一点点,这样一来,也许你根本想不到谁会成为你最后的朋友。
想明白了这些,倒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再贸然给人贴印象,慢慢接触不做评价,这样果真没有了大喜大悲的起落。因为对任何人都不再抱有过多的期盼。
不喜不悲也是一种身不由己吧。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名牌大学毕业,因为生二胎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在家做全职主妇,春节回家遇到乡下的亲戚诧异询问,告之,末了这位亲戚来了一句,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到头来回家带孩子,读书有个鬼用。
可是作者认为,自己是过着想要的生活,怎么就能说读书没有用。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没有想到读书是否有用这个问题,我想的是二胎一定是作者想生的么?
是老一辈的传承还是周遭人的劝诫,选择未知的二胎人生真的是自己选择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就我看到的而言,似乎都是被推着前进的人生。总是老人说,孩子多人气旺,热闹。说的是他们,承担的是我们。
因为养育孩子再也会不像父辈那样,田间炕头就可以自然长大。重要的不仅仅是养,还有育。我们做不到假他人之手带大孩子,就像寄生的一只小动物,我们更愿意见证他们的成长,更愿意关心他们内心的丰盈。
生与不生,有时是不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
和老友畅谈刚好也说到这个话题,曾经的朋友生了二胎后,辞了工作专职带娃的同时兼做微商,不禁感叹,宝妈都去做微商了。老友说因为现世对女人太苛刻,既要顾家还得独立。
有时候思考这些带娃又拼搏的女人,是不是真的愿意那么辛苦强势?实现财务自由后的独立确实能够让人强大,自信,可是那黎明前黑暗中的苦苦挣扎呢?那漫长无止境的焦虑,掺杂着无尽的生活琐事,足以让人形神俱疲。
正在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想做还是要做,是因为喜欢,还是因为成功之后可以换取你喜欢的东西或是生活?
想做或要做,有些强大是不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
也许生而为人,总有一些身不由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