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光荣革命带领英国人结束了长达140多年宗教内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英国的历史,让这个国家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三角格局。
一方是当年维护亨利八世的国教徒;一方是传统的天主教;最后一方是克伦威尔的那一派,不承认所有权威的新教徒。停战熄火,想要好好相处、和平发展的这三派人,给英国带来了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当时的国教徒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权有钱”,二就是“墙头草”。
国教这一派都是当年亨利八世的拥护者,主要是一些贵族和教士,因为他们就在国王身边,即使有不同想法也不敢公开反对国教。当时亨利八世为了筹钱打仗,就变卖了天主教的教产,正是卖给了这些大贵族。
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英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运动,叫做圈地运动。贵族们到处圈地,炒作地价,却很意外地促使英国形成了一个大农业的局面,率先完成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之后,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马力,甚至需要大机器参与进来,这样慢慢推动英国产生了工业革命。
这是一个意外产生的历史链条,形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诞生了,这跟圈地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这拨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墙头草,随风倒”。玛丽上台了要搞天主教就马上归顺天主教,克伦威尔上台了要搞清教就跟着搞清教。就是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实际的利益,宗教这个问题在他们身上没有那么重要。
时间一长一些贵族出身的思想家、科学家,比如牛顿,就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这套哲学对英国的未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叫做怀疑论。
怀疑论哲学是英国官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所谓怀疑论哲学,就是对万事存疑。
这套价值观和今天的科学价值观很像,科学家从不轻易发布对自己研究领域以外问题的看法。此时英国有一个著名哲学家洛克,在怀疑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套理论,成为了公认的英国现代启蒙中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经验论。
哲学一般分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就是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唯理论是“摸着石头过河”,强调我的思想体系能够解释所有我看见的现象以及还没看见的现象。
在英国,经验论成为了伟大的实验科学的哲学指导思想,强调调查、实验、观察。但是这一套哲学思想形成的立场很奇葩。回头看其实不就是因为国教这帮人被迫害怕了吗?
在洛克之前,英国的大部分的大学还有皇家科学院还在为宗教工作,类似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只天使这样的问题,只有研究这种问题才不会惹到亨利八世国王,也不会惹到天主教势力。在一直以来严苛的大环境下,就诞生出这么一派谨小慎微的人,开始做起了具体的研究,当时的科学精神很意外的是从国教这一支成长出来的。
再看新教系统的克伦威尔那一派人,它主要的特点散碎。
不说30个,新教可能得有100多个教派,但每一派人都不会太多。那这些小教派都在干嘛呢?他们就喜欢聚在一起研究点小事情,做点小公益、小慈善这样的。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英国形成了一些社团精神,社会也不容易产生大规模动荡了,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忙于经营自己的小日子。这意外的造就了英国的一种特别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也出现了一小波非常奇葩的人,叫做匠人。
这部分人就会自己埋头在家里研究蒸汽机改良,或者说在家研究发明纺织机器,又或者改造罗盘、指南针这些东西好卖一笔钱。就是这拨人引领了工业革命的诞生。现在大家会把工业革命说的特别高大上,但其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开始就是一些小工匠的革命,就是新教这波人慢慢的在家里一点一点研究出来的。
最后一拨人就是天主教徒了,代表了保守势力。
他们维护传统、捍卫家庭、捍卫国家,有点像卫道士。也正是他们的存在,使英国避免了产生一些大规模的、激进的改革。
比方说著名的爱德蒙·伯克,他是从爱尔兰过来的天主教徒,强调权威、仪式感,强调传统、家庭。就是因为有了他们,英国这整个盘子才不会散,不会像德国那样分裂。
像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时候,因为伊丽莎白二世没有出席她的葬礼,一些狂热的粉丝竟然开始呼吁要搞公投废除君主制。甚至有民调显示,至少有1/4的英国人会投赞成票。但终究还是有这么一派保守势力要求坚持大英帝国尊重权威、尊重上帝的传统,认为君主制是不能废除的,最后这个公投还真没搞下去。所以保守派的主要作用就像一个防波堤一样,给整个大英帝国铸造了一个堤坝,任局势怎样波涛汹涌也不会绝堤。
这就是平衡着英国在的三派势力,天主教、新教和当时的国教。这三派人各司其职,拼出来一个现代化的伟大英国,使英国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以上内容来自李源的节目分享,欢迎关注李源老师的节目「别以为你不需要懂世界史」
欢迎关注拾用Max(shiyongmax),让知识更新成为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