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6·10“四大美男”之高长恭!

赖辉东《论语史鉴》16·10“四大美男”之高长恭!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6-04 20:28 被阅读0次

    第10章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明:照也!会意字。早期甲骨文中的“明”字由“日”“夕(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如《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史记·历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明曾写作“朙”,表示明月照窗,《大雅·皇矣》传曰:“照临四方曰明。凡明之至则曰明明。犹昭昭也。”如《礼记·大学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也指明白、通晓,如《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也。

          明也指光明,如《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文明即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

          明也指监察是非,如《书·太甲》:“视远惟明。”《诗·大雅》:“明明在下。”《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明也指备,如《诗·小雅》:“祀事孔明。”

          明也指尊,如神明。《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

          明也指辩说是非,如《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

          明也指星名,如《诗·小雅》:“东有启明。”

          明又通盟,如《诗·小雅》:“不可与明。”

          明也指姓,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颇具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其后人以明为姓。

    聪:察也,从耳、从囱、从心。耳闻而循心通上。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真假。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有窗,心思明亮。造字本义:耳听八方,听而能悟。

          如《诗 · 王风 · 兔爰》:“尚寐无聪。”《庄子 · 外物》:“耳彻为聪。”

          古人称听觉敏锐为“聪”;称耳背迟听为“聩”;称完全失去听力为“聋”。

          聪也作形容词,如聪慧、聪灵,如《诗 · 周颂 · 敬之》:“不聪敬止。”《管子 · 宙合》:“闻审谓之聪。”《荀子 · 劝学》:“耳不能两听而聪。”

          聪也指有悟性,智商高,如《三国志 · 诸葛亮传》:“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韩非子 · 有度》:“聪者不得用其诈。”

        聪也指听力,如:失聪。

    貌:颂仪也。从豸(zhì),从皃(mào),皃为貌之初文,意为外形、样子。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如《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豸”指一种无足动物,《尔雅》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豸”与“皃”联合起来表示“动物的外形、样子”。本义:动物的外形、样子。引申义:一切有形事物的外形、样子。如《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又如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貌恭而心不服。”宋·苏轼《超然台记》:“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貌也指神态,面部神情,如《说苑·脩文》:“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貌若甚戚者。”

        貌也指表面上,如宋·文天祥《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也指姓,《战国策》:“齐有陈貌辨。”其后人有以貌为姓,另,貌姓也出自鲜卑茂眷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貌氏,或冒氏。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要经常思考九件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与人交往时,要思考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于事实;办事要思考是否认真敬业;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请教;忿怒时,要思考是否会导致什么后果;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后人把反复作明、聪、温、恭、忠、敬、问、难、义这九件事的思考之后,才说出一句话叫“九思一言”。

          人不但要“一日三省”、“君子九思”,没有看清楚,听明白就下结论,很容易犯错误,为人不懂得恭、忠、敬、问、难、义,难成大事。

    四大美男之高长恭

          北齐被称为禽兽王朝,皇帝高氏一族,属于鲜卑化的汉人,出生于今河北省景县,个个荒淫残暴,东魏权臣高欢建立霸业,其子高澄、高洋、高湛,相继掌权继位,最终传到高湛之子高纬手中后被灭。

        高氏家族中有个人比较特别,他不但长像突出,被称为历史上“四大美男”之一,而且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北齐王朝的一股清流。他是高欢的孙子高孝瓘。

          公元541年,高孝瓘出生。瓘为美玉,这是母亲对他的期望。尽管他的祖父与父亲位高权重,但他的生母身份卑微,作为庶子的他并没有得到家族中人的另眼相待。

          然而他从未灰心。每日除了吃饭与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温习功课。他要早日出人头地,证明他高孝瓘并非尘土,而是光辉耀眼的美玉。

        549年,他的父亲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但在受禅前夕被刺杀,年仅29岁,其弟高洋建立北齐政权。8岁的高孝瓘便经历了丧父之痛。

          高洋在位初期一鸣惊人,通过多种举措为北齐开创美好的时代,才华卓越的高孝瓘对他暗含威胁,于是赐字长恭,寓意他要对主恭敬忠诚。

          然而没过多久高洋品行暴露无遗,生活紊乱,草菅人命,被后人成为禽兽皇帝。而他自身也短命夭折,于是其子高殷即位。

          高殷不同于他的父亲,对这个堂兄极为看重,封高长恭为兰陵王。本该是君臣一心,共筑盛世的美谈却被乾明之变扼杀在摇篮。高长恭的皇叔孝昭帝高演登基。

          高演给予他进一步重用,邑一千五百户,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然而高演在位不久便因病去世,其弟武成帝高湛即位。

          北周与北齐战事不断,作为皇族,高长恭首当其冲。他貌柔心壮,爱兵如子,每次得到一些瓜果,必与将士们分享。

          高长恭为人仁厚,曾经一次入朝,仆从全部走散了,只剩下他一人,高长恭独自反还,并没有责罚仆从。

          每次作战,高长恭都喜欢戴上面具,邙山之战中,北周步步紧逼,金墉城孤立无援。城中人寄希望于朝廷,苦苦等待数日。

          最终是高长恭带领五百人冲出突围,奔向金墉,面对城内之人摘下獠牙面具:“我乃兰陵王高长恭,陛下从未放弃你们,他派我来营救你们。”

        如同神祗降世,军心大振,将士齐心,奋力杀敌,最终北周大败仓皇而逃,士兵们为了歌颂他,创作了闻名后世的《兰陵入阵曲》。

          自此他被世人皆知,赞颂不断。高纬即位后曾问他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他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

          没想到,因为“家事”二字,高纬对他有了猜忌。宫殿之外的兰陵入阵曲时不时传入高纬之耳,兰陵王的声望越来越高,高纬越来越感觉没有安全感了。

        为了掩盖锋芒,高长恭只好称病不朝,但最终还是被赐上了一杯毒酒。

          高长恭非常自律,皇帝曾奖赏高长恭的功劳,命贾护为高长恭送妾二十人,高长恭只要了一个。

          高长恭功高盖主,胡太后怕他夺了自己儿子的帝位,就以皇帝的名义,将一个叫张香香的妃子赐给他,目的是刺杀他。

          张香香天姿国色,使尽百般手段,高长恭却恪守君臣之礼,不为所动。半年过去,她不仅没有刺杀高长恭,反而被他忠心报国的行动所感动,讲出了胡太后的阴谋。

          胡太后大怒,要招回张香香加以杀害。高长恭却在这一过程中爱上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女子,真的收她为妾了。

          有个叫赵五的义侠,本是洛阳胡太守的杀手,几次奉命暗杀高长恭未逞。一次,他到京城给胡太守的堂兄胡国舅送信,得知他们暗中勾结敌将欲陷害高长恭,便暗中潜往伏地。

          当伏兵冲出,他飞刀杀死用弓箭瞄准高长恭的射手,从空中抽走奉旨官怀中的镇国宝剑,杀败伏兵,将镇国宝剑交还高长恭。高长恭敬佩他深明大义,不计前嫌,收为义子

          高长恭有数额达千金的债卷,临死之日全部烧掉。其气度令人敬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6·10“四大美男”之高长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wt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