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最开始便是提出了这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不乐观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8519202/e9bb5081f5e9d429.jpg)
这是一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安置了两个大笼子,其中笼子里放了几只狗,笼子可以电击,给狗狗们刺激,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实验来证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的存在,预期得到结论是小狗遭遇电击(俗称挫折)后,会逃跑到另一个笼子里。但是事与愿违,他们不理解,这些狗没有通过逃到另一个笼子,逃避电击,而是消极地坐在通电的笼子里,动也不动。小狗们已经放弃了。这个实验让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发现了一个心理规律——习得性无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18519202/7cef893c3d2028b6.jpg)
这个实验和这个名词让我感同身受,在身边,的确也遇到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有这种无助感。在多次练习却没有结果后,就否认自己的所有努力和成就。孩子应该如何从这样的无助感摆脱,逐步习得乐观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8519202/a6098ac69f652df2.jpg)
赛利格曼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风格。所以培养孩子习得乐观,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风格,说话的风格,以及孩子遇事时候,我们给他们进行的解释风格。
孩子数学成绩很差,回到家沮丧地说:
“我永远都学不好数学了”
“我每次数学都不可能考好”
“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孩子的回应里面,我们看到了孩子对自己数学成绩差的反应是比较消极的,如果回到家,我们父母给孩子的解释依然是消极的话,孩子会更加自卑和绝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18519202/f918f89743062eb3.jpg)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在给孩子解释的时候,从永久性转换为暂时性,从普遍不可能转换为这次没做到,从给自己个人的定义,转化为个人原因。
慢慢地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孩子,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变得更加自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18519202/b195e2332d8e2e7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