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食、爱读书、爱旅行,爱一切平凡生活中美好的温暖瞬间!
每日读书笔记分享,今天是《陌生人效应》阅读笔记分享第一篇~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陌生人效应》
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1963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英裔加拿大人,身兼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至今出版过4本图书及其“新闻稿精选集”,出版所有图书均列《纽约时报》畅销榜。
其代表作《异类》、《引爆点》中文版累计销量破百万册,人称“《纽约客》怪才”,是《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讲故事一流的非虚构作家。
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011年,被授予加拿大国民最高殊荣“加拿大勋章”
2011年,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2012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55570/eaf0bcba374cfb6b.png)
这本书中的核心洞见并不是很多,但格拉德威尔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案例的作者,他能把案例讲的像小说故事一样精彩又吸引人,抛开本书中大量的案例,本书主要是围绕人际沟通12个真相与教训展开的。
人的一生中,除了血缘和宗族关系,绝大部分“社交关系”都是与陌生人建立起来的。如何聪明地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3大原则,12个“陌生人效应”,十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吸取人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在亲密关系、工作关系、商务关系、谈判关系中,做个清醒决策的聪明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55570/6a9c3c588e72a650.png)
【01】开篇案例了解本书想要说什么?
书的开场讲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案例,事件发生在2015年7月,一个叫桑德拉·布兰德的黑人女孩,从芝加哥开车到位于休斯敦的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参加求职面试并求职成功。
7月10日她开车离开学校买东西,在路上被一位名叫布莱恩·恩西尼亚的白人警察拦下,他说布兰德开车变道时没打转向灯,还问了一些问题,黑人女孩也都一一回答了。接着黑人女孩点上了一支烟,白人警察便叫她把烟灭了。
黑人女孩说:“我在自己的车里,为什么我必须把烟灭掉?”
白人警察说:“好吧,你现在可以下车了。”
黑人女孩说:不,你没有这个权力。不,你没有权力要求我下车。
白人警察说:我就是有这个权力。下车,否则我就把你拽出来。
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双方情绪升级。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这个女孩被捕入狱,三天后,她在牢房里自杀了。
在这个案例中,当事人都使用了一些策略来相互转译对方的言辞和意图,但却都发生了严重的错误。
试想,如果他们是邻里街头的熟人,如果他们互相认识的话,那他们的交流就会容易得多。
“你好吗?桑迪!”
“下次可得小心点儿啊!”
但事实恰恰相反,两人从未谋面,素不相识。
女孩家在芝加哥,警察来自得克萨斯;一女一男;肤色一黑一白;一位是平民,一位是警察;一个手无寸铁,一个全副武装。
如果社会中的我们能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愿意就如何接近和理解陌生人进行深刻、真挚的反思,或许布兰德就不会死在得克萨斯州的监狱里了。
为什么这两个陌生人之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陌生人的判断,会那么离谱。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分析、评论这些策略,追溯其本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02】人际沟通12个真相与教训
1)专家漏洞
在对人的判断中,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士经过多年观察做出的评估,应该比在酒店房间里匆忙召见、测谎得出的结果更准确,对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陌生人对我们撒谎时,我们经常看不出来。
2)洞察偏见
为何与陌生人见面可能会无助于我们认清他们的真面目呢?普罗宁称这种现象为“非对称洞察力错觉”——坚信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超过别人对自己的了解。我们深信自己是微妙的、复杂的、神秘的,而陌生人却很容易被了解。
3)触发器
我们常用的假设是,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是诚实的。要摆脱这种模式,就需要有“触发器”。“触发器”和怀疑是不一样的。只有当事件明确地变得和我们最初的假设相反时,我们才会走出“默认真实”模式。
4)社交成本
人类之所以从未进化出一项能精准识别正在发生的欺骗行为的技能,是因为花大量时间去仔细评估别人的言行并不会有多少好处。我们宁愿做偶尔被欺骗的人,换来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但这只是处世的成本。
5)超越自我
我们希望自己的保护者能够对危险人物充满戒心,如果他们没有尽到职责,我们就会谴责他们。事实上,虽然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有时会以他人的背叛而告终,但这样的事例实属罕见。靠本能识别危险的人应该得到我们的同情,而不是谴责。我们正在超越自我。
6)情绪标签
人的面部表情并非总是由自然心理支配。比如“惊讶”,人们认为惊讶总是与特定的面部表情有联系,所以他们认为内心惊讶的人一定做出了这个表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推论是错误的。
7)错误匹配
如果一个骗子表现得像个诚实的人,或者一个诚实的人表现得像个骗子,我们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当对方的言语和举止与他真实的自己“不匹配”时,我们就很难对他做出正确的判断。
8)短视状态
短视的状态会让前景中的东西更加突显,让背景中的东西更加显得不重要;它使短期的考虑突显,使对认知要求更高的长远考虑逐渐消失。这时人对自我的理解就会改变。
9)压力反应
如果陌生人分享的信息是在他们感到非常有压力的时候说出的,那么他们所说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或有误导性的。但对此这些人自己可能并不知道。
10)普遍真理
一个人被他们忽视的普遍真理是: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必须考虑与陌生人相见的时间和地点,因为这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陌生人的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要一看到陌生人就匆忙下结论,不妨多了解一下陌生人的世界。
11)集中定律
如果大部分犯罪分子只在一些案件高发区集中行动,那么这些关键区域应比其他地方受到更严格的治安管制,而且警察在这些区域内采取的策略应和在其他治安较好的区域所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
12)归咎对方
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所犯的错误有其背后的原因。如果你对这些错误思想或观念视而不见,对自己围绕这些观念所构建的习俗和做法视而不见,那么你所剩下的就只是个人的成见了。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下一篇重点讲解几个案例来解释这12个真相和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