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十八愿(注释摘要)

四十八愿(注释摘要)

作者: 见月录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12:36 被阅读62次

    发大誓愿第六

    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以卅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思议至德。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能出三有系缚城,乃至开显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法藏菩萨请求世尊,垂慈于我,听我所说,鉴我诚心。

    【1】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首四句,总括全部大愿。愿我成佛时,所居之佛刹,具足无量(无法以数量表示)胜妙功德,具足无量清净庄严。

    《华严经》独明事事无碍之不可思议境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等等。

    极乐依正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尘一毛,悉皆圆明具德。一一之愿皆是为众生。一一之愿皆是弥陀本妙明心之显现。一一之事相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下明,我此佛刹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地狱‘此为汉语,梵语为那落迦、泥犁等。《大摄论音义》曰:‘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今经言地狱乃其中之一义。常言地狱,以狱在地下也。但应知者,地狱不仅在地下,或在山间,或大海边,旷野树下,空中皆有其狱。总之地狱有三类:

    (1)根本地狱,乃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八大地狱对八寒而言,亦名八热地狱。瞻部洲地下五百由旬有地狱。

    (2)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中每一大狱,皆有四门。每一门外,附增四狱。合为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八大地狱合计共有一百二十八处。亦名近边地狱。

    (3)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其类无数,受苦无量。

    ‘饿鬼’者,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

    此正表弥陀大悲心切。故首两愿,唯愿众生无苦。三恶道乃苦中之极也。密教中曰:‘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此章大愿,摄二殊胜。一者,恶趣众生,亦得往生极乐,不复更堕恶道。表弥陀悲心无尽,度化无余也。二者,凡往生者,悉皆作佛,究竟菩提。由此可见弥陀本心,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而此愿既已成就,足证弥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议。

    2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身悉金色愿,善导大师曰:‘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是故现黄金色。’日溪师曰:‘此标中道实相色。’正显中道实相之义。

    三十二相,不限于佛,转轮圣王亦具此相。佛本离相,而现相者,顺世间习俗故。

    身无差别愿,显极乐国人,等同一相,无有差别。故昙鸶大师曰:‘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是即发起此愿之本因也。

    3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穷潜神异,所为不测,谓之神。所作无壅,自在无碍,谓之通。神通有六种,称为六通,即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与漏尽通。此六通中,第六唯圣(指阿罗汉),前五通凡,异生(非人)亦可得之。

    极乐众生所具之通,远超余经论中禅定等所得者。故彼国天人之通,非修得者。乃依弥陀之修德为因,依如来愿力,而酬得安乐自然之报德。是以胜于常途之报得。

     第六宿命通愿。事谢于往(过去之事)名为宿,往法(过去之法)相续名为命。于此照知无壅,名宿命通。此愿含二意:一者。万善懈怠,众恶造作,只为不知宿业也。知众生宿世行业,因势诱导,以为化度众生之方便。二者。若识宿命,则不自高。忆念过去无数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国。

    天眼通愿,此有二说:一者,肉眼昧劣,不见一纸之外。不见地狱重苦,勤修无勇。不见净土胜乐,欣求念淡。又:‘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果。不见父母师长之受报。厌离心缓,报谢思怠。’二者,能见尘数佛国,明照众生,死此生彼,济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愿之胜益也。上之两说,后者切近弥陀本愿。

    天耳通愿,此通至要。地狱众苦之声,饿鬼饥饿之声,闻之镇增大悲之心。诸佛说法,闻悉受持;菩萨对谈,听并渴仰哉!

    4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极乐圣众,不藉修持,自知他心。应其意乐,接化无方也。

    5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神足(亦云如意足)者,《会疏》云:‘此有三:(一)运身行。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胜解通。谓极远方,作意思维,便能速至。(三)意势通。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到。’又《大论》云:‘如意通有三种:(一)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处没彼处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而悉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当下即是,圆摄无遗。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

    6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也。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与‘十念必生‘等五愿,为真实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

    由于远离分别之妄惑,诸根寂静,契入涅槃之理。故续曰:‘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

    7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

    弥陀光明‘绝胜诸佛’者,盖因前生愿力超绝,故今自然得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

    佛有两种光明:(一)常光。(二)放光。常光者,谓圆明无碍,无时不照也。放光者,谓以光(使人)惊悟,有时而照,或现或收随宜自在也。今愿所指是常光。

    若约佛所证,则极乐依正,只是弥陀法身之流现。故云:‘四十八愿,全显法身’。若论度生,则愿愿皆为众生。故云:“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8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教主寿命无量,是真实无量,非有量之无量。

    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

    三无量者,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也。

    彼国声闻缘觉,只是就其断惑之情况而言。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矣。所谓之‘声闻’,皆已发菩萨之大心,行菩萨之大行,趣无上之大果。

    ‘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所化之境。以须弥山为中心,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如是之世界积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先以一千乘世界,得小千。又以一千乘小千,得中千。最后又以一千乘中千,乃得大千。如是三度以千乘之,故曰三千大千世界。实际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也。

    9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四十八愿中‘此愿至要’。法藏求愿名闻十方者,只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若无此愿则十念必生之愿,便同虚设。盖闻名方能持名也。

    诸佛称叹之义有三:(一)诸佛赞叹彼佛圣号。(二)诸佛赞叹一切称念弥陀名号之人。(三)诸佛本身亦称念弥陀圣号。依念佛三昧圆成佛果。

    10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

    ‘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 能生妙果,出生余善,故谓之根。

    ‘心心’者,纯一之心也,净念相继之心也。

    ‘回向’者,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回转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华严大疏钞廿三》曰:‘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又《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是即愿中回向二字之义。‘愿生我国’即回向之鹄的,愿我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也。

    ‘乃至十念’者,指称念 名号,下至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

    善导: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

    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观经》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罗什大师于此,有最极精要之论。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无别念。如是之念,即是一念。如是念佛,即是至心。相继至十,即是十念。

    《宗要》又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 盖于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之深意。此语道破净宗玄征。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只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但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离念。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实相故。

    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或问,若人犯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观经》谓可往生。  若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往生论注上》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尽得出)。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曰:‘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论中复云:‘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是故经云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观经疏》则显弥陀悲愿无尽。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是即忏悔发心,如是之人,亿亿中亦难一二,故佛慈悯,仍然摄受。

    11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名号’即名字。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

    道之极者,称曰菩提。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又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详言之如《往生要集》所云之二种菩提心。(一)缘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1)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2)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3)法门无尽誓愿学,是报身菩提之因。(4)无上菩提誓愿证。是愿求证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此心果报,虽是菩提(成佛),而其华报,在于净土(往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故说此心,为彼正因。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

    发菩提心,诸善中王。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表发大心后之大行。第十九愿是因,第廿愿则是其果也。

    《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是菩萨阶位之名。据《弥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双舍二边,全归中道。始曰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可见念不退之难证。

    12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无不遂者’以前,同《魏译》第廿愿。以下则采自《吴译》第五愿,结成此愿,名为悔过得生。

    ‘系念’指心念系在一处,不思其他。‘植众德本’,‘植’者,种植也。‘德本’,如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又‘德本’者,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故,弥陀名号,名为德本。‘悔’者,改也。改往修来也。‘悔过’者,向佛法僧三宝忏悔罪过,誓不更造也。本愿名‘悔过得生’,故知悔过乃往生之关键。盖一切罪从忏悔灭也。

    13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盖男女之间,易生情爱,便是退缘。

    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号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如释迦因地,行菩萨道,积一大阿僧祗劫勤修,渐离女身。可见女转男身,实非轻易。

    14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愿之核心。第十九与第廿两愿(闻名发心愿、临终接引愿),乃第十八之开广。第廿一愿(悔过得生愿),专指具有宿恶之众生,若能悔过,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恶道。第廿三愿(厌女转男愿),则专指妇女,闻名净信,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则命终转男,往生极乐。以上皆因闻名发心,得生净土,是为得益中之上者。今章则显其下者。盖众生根器不一,故闻名之信乐发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坚,或因信愿不深,或以持念不专,是以未能全契弥陀十念必生等大愿,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故获利未能如前之数愿也。

    第廿五愿,‘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是乃广修众善者。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故唯受人天礼敬而已。

    梵行,清净无欲之行。另有深义,以证涅槃之万行为梵行。今愿文曰‘殊胜梵行’,应兼此二义。

    又闻名功德,微妙难思。《涅槃经》曰:‘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一经于耳,尚具上述功德。何况经耳之后,兼能信受,其功更胜。一般经中闻字,不是但闻,义兼信受。是故闻名之人,今生纵不即能往生,来世亦必常修殊胜梵行也。

    15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此四愿,表极乐国中众生之功德受用。

    第廿八‘国无不善愿’。极乐国中尚无不善之名,何况有不善之实耶?《阿弥陀经》曰:‘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可见极乐依正,悉是如来果觉之所庄严。是诸众鸟,皆是弥陀变化所作。彼土一色一香,一尘一名,无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议法界之全体大用。是故彼国一一名字,皆显如来性德。

    第廿九‘住正定聚愿’。‘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由于第五‘无差别愿’,生彼国者,形貌无差,悉同一类。形既相类,心亦同然。心皆同一,住于定聚。定聚者,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三聚包括一切众生。聚是聚类之义。一切众生分为三类,是名三聚。(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三)不定聚。介以上二者之中,盖有缘则证悟,无缘则不证悟也。

    第卅,‘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是为‘乐如漏尽愿’。漏者,泄漏,即烦恼之异名。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

    第卅一‘不贪计身愿’。凡夫修行,多堕身见,身见乃见惑之首,见惑不断,则不能入圣流,势必常沦生死,欲出无期也。贪计身者,谓执有我身而贪著计度也。

    16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二、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上章具三愿。‘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总述。以下分演。

    ‘那罗延’者,译为胜力,或坚牢。愿国中众生,三业庄严。体固如金刚,力强如那罗延,同具殊胜身业也。《涅槃经》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为第卅三‘光明慧辩愿’。‘光明’者,自莹(亮)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盖佛之光明,是智慧之相。彼国天人身顶既有常光,正是智慧成就。以佛力护佑,故智慧殊胜。故云‘成就一切智慧’并‘获得无边辩才’。

    17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一生补处者,以一转生补佛处。又如《会疏》曰:‘一生补处者,是等觉位。尚有一生无明(具足应云: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无明,其力最大。唯此后心,以金刚智破之,即补妙觉之位,故曰补处。’

    菩萨入生死,降魔军,则以自之弘深誓愿为铠甲。因弘誓之心坚逾铁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阵。至于所教化者,首云‘皆发信心’,盖信为道源功德母也。

    18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上第卅七‘衣食自至愿’。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或国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四时不宁处,一生疲贪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镬中杀无量蚕子,依之沉迷无涯,受苦无穷。是故愿言,我土圣众,衣食住宅。随意现前。著衣吃饭,皆助道法也。

    下为第卅八‘应念受供愿’。是以极乐人民,或因佛力加被,或以自力功圆,皆可随念普供诸佛。深显生佛不二,感应道交,供佛之念才兴,诸佛摄受已毕。顿修顿证,因果同时。

    19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从第卅九至第四十三,此五愿是摄佛土功德愿。上第卅九是‘庄严无尽愿’,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略相入,重重无尽,超情离见。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思路绝,故不可思。可见极乐净土,唯佛与佛方能究尽。

    (言语:语言文字,争辩分别;道断:修行真如之道就被语言掩盖而断绝了。)

    20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从‘亦能了知’以上,表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欲见’以下,表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道场中,更有树王,名‘道场树’,即菩提树。本经成就文中,复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彼土菩提宝树能令见者自然悟道,证入无生法忍。此树功德真是无上希有,微妙难思。故知此树实是阿弥陀愿王秘密庄严心之流现。能究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可见极乐国土,含摄一切佛刹。相入相即,不可思议。

    21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彻照’者,无微不显,无远不见也。极乐国土,庄严清净。光洁如镜,照见十方。故知彼土,小大相容,广狭无碍。一毛一尘,悉皆映照十方。(照者,映现也。)

    22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极乐妙香,功德无边,普熏十方,广作饶益。能令闻香众生,‘皆修佛行’,‘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极乐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复熏十方世界,皆显事事无碍法界。

    23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从第四十四以下诸愿,皆为彼国以外,他方菩萨,闻弥陀名,得殊胜法益之愿。

    ‘清净’者,所住之三昧,无染无著,故曰‘清净三昧’。‘解脱’者,所住三昧,离一切系缚而自在,名曰解脱三昧。‘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会疏》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盖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

    ‘三昧’,即三摩地,译为正定、正受。‘总持’,即陀罗尼,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并能持无尽义。深妙之总持,故曰深总持。十方菩萨,因闻名故,得诸三昧,与深总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觉,故曰‘至于成佛’。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于《德遵普贤品》中‘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正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往生论注》云:‘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因闻弥陀名号,顿登上地菩萨,得诸三昧,住定供佛。

    24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离生’者,离生死也。‘陀罗尼’。陀罗尼,即‘总持’,陀罗尼有四:(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不忘。(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十方闻名大士,皆得如上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故云‘获陀罗尼愿’。

    如是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故云‘具足德本’。

    ‘一二三忍’者: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又:闻法悟道,知一切法,如声之回响,如梦幻泡影,名音响忍。(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也。(三)无生法忍,真智安住于无生无灭之实相理体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慧心安法,名之为忍。)

    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屡屡退转。遂令学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弥陀因地悯其勤苦,发无上愿。以佛威德,令闻名人,即得三忍,证不退转。原在退位,乘佛愿力,唯进不退,疾至菩提,实为大庆。

    弥陀一乘愿海,妙德难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四十八愿,愿愿摄众生,愿愿显真实。分之则为四十八,合之则为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十八愿(注释摘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ge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