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岁以前儿童的单一因素分类观念的生长过程(或者说“发生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单一因素分类观念的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提示,儿童会按照物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临近或者功能相似等因素,对物体进行分类。但是,经过启发引导,儿童能够辨识物体的颜色、基本形状等物理因素,这正是进行单一因素分类的前提。
第二阶段,是单一因素分类观念的生长期。
在这一阶段,如果指令明确,儿童可以比较准确的按照单一因素(颜色或者形状等)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指令不明确的情况下,儿童也可以自主探索分类的方法。但是在同一个分类任务中,可能会将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这使分类结果总是出乎成人的意料。儿童还不能主动确立以某种单一因素为分类标准,他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活动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修正,并最终得到一个自己可以给出“理由”的分类结果。
第三阶段,是分类观念的成熟期。
儿童不仅可以依据颜色或形状等可视的、物理性的单一因素,对物品进行分类,而且也可以依据非物理性的(如数量)因素对物品进行分类。另外,他们不仅可以依据以前已经知道的某些单一因素对物品进行分类,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新”的分类标准。当然,“成熟”仅仅是相对于“萌芽”和“生长”两个阶段而言的。
以上是书中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讲的是 6 岁以下的儿童的分类观念的发展过程。这也在告诉我们,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学科素养方面有独特的特点,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加以引导。由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的编排,对有些教师为保持“知识体系”而进行的“教材重组”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