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思故我在 ——郑州龙美数学组田野教研随想

我思故我在 ——郑州龙美数学组田野教研随想

作者: 张浩永恒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17:49 被阅读168次

    一直在努力践行“玩游戏学数学”理念,尽管很多时候很模糊;一直在反思数学教材和“玩游戏学数学”两者如何融合,尽管很多时候很痛苦。

    我知道自己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却常常在课程实践层面忙得一团糟,忙着备课修改课件,忙着批改作业,忙着反馈和辅导。就好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只能以直观思维为主,我还是停留在一节课一节课的穿越中,这本身并无大碍,但是,缺乏足够的阅读时间,缺乏足够的反思时间,这紧紧地掐着我发展的脖子,使我看不清道路。

    幸亏干老师来了,幸亏郑州龙美小学第二次田野教研来了。

    1

    田野教研前一天,每位讲课老师的课都过了一遍,大家各抒己见,研讨之后再加完善。

    10月23日上午,郭利锦老师讲了三年级《毫米的认识》,朱莹老师讲了一年级《8、9的解决问题》,我隐隐觉得不妥。

    教研时,干老师指出:“新概念课,要让学生遭遇新问题,‘新知识不得不出现’使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必然性。毫米怎样带给孩子们?‘玩游戏学数学’中这一课是如何设计的?新授概念课要多下功夫,一方面要抓住概念本质,毫米是长度单位系统的不断扩充,是大千世界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数学老师让你学你就学;另一方面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点,毫米是人视野范围内较小的长度单位,只有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或精确度要求较高时,方可出现,如果你讲长矛、弓箭,那么出现的常常是中国的传统单位‘寸’,如果你讲AK47和M16子弹的大小,那出现就是‘毫米’。”

    是啊,“玩游戏学数学”要求观看《宇宙时空之旅——宇宙起源》,要求学习《从宏观到微观——十亿光年到一飞米》,这些资源没有妥善应用。这主要源于对课程体系没有深入地认识,仅仅停留在教教材上。

    听了干老师的教导,受用得很,也惭愧得很。

    2

    面对朱莹的《8、9的解决问题》,干老师指出:“第一张幻灯片从形式上机械地归纳了做题方法,并没有指向知识本质。我们可以抓住‘大括号’,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并一一贯之,只是后来‘大括号’变成了‘一共’,也就是说,总结性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出现,但是要从本质上去总结。”

    “每一个单元是一个课题,要追问它的本质是什么,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每一节课也是一个课题,要追问这节课的本质又是什么?它在整个单元中又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要深入思考。”

    “练习单上的题目要分层设计,遭遇题要在旧知识中遇到新问题,新授题既要精准,又要增加干扰项,避免思维僵化的机械练习;挑战题往往是课堂学习的延伸题,当然也可以是近段时间持续的系列挑战题。”

    面对干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们一直在反思。

    餐桌教研

    中午吃过饭,我边走边说:“上课的节奏要把握好,一年级的孩子小,可以用讲故事来帮助孩子们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

    朱莹忽发奇想:“下午你在‘小螺号班’上这节课吧!”

    我不禁一愣:“我下午两节都有课。”

    “那你就‘午读’上。”

    “好吧。”然后逼着自己闭上眼睛休息,但是,大脑却无法安静下来……

    (1)

    课进行得还算顺利,

    孩子们先是看图编故事:

    铅笔题
    骨头题

    然后根据“森林情景图”编故事解决问题:

    小鹿题
    白鹅题
    蘑菇题

    再根据“8-2=?”还原到生活场景中编故事:

    最后在“沙滩游戏”的挑战题中根据编的故事列算式解决问题:

    沙滩游戏题

    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下课后还不断有学生来交流想法。

    下午放学后,几个老师闲聊,无意中发现,学生在编故事时,凡是涉及动作的故事都容易编成,比如小鹿题,白鹅题:一共要8只白鹅,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而蘑菇题却困难很大,大部分孩子编成的题让人苦笑不得:①树根下有6个蘑菇,走了2个,还剩几个?6-2=4(个)②树根下有6个蘑菇,又长出来2个,现在有几个?6+2=8(个);据朱莹说有一个孩子编了8-6=2,因为当时我没有发现,所以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小鹿题、白鹅题容易编成?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题中有提示:一共有8只白鹅,还剩几只?其次,一年级学生直观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对动作容易理解。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小狗拉骨头的故事就难了?这是因为这个故事要这样编:一共有9根骨头,小狗拉走了几根?还剩6根。这个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但编题有困难,而且列算式还容易错写成9-3=6(根),这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思维的可逆性还没有发展起来。

    为什么编蘑菇题时,蘑菇似乎变成了小动物?那是因为学生面对客观存在的物体,不知道如何编才好,便自动退回到动作思维水平。当然,老师的预设可能是这样的:①树根下有6个蘑菇,远处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6+2=8(个);②一共有8个蘑菇,树根下有6个蘑菇,远处有几个蘑菇?8-6=2(个)。③树根下有6个蘑菇,远处有2个蘑菇,树根下的蘑菇比远处的蘑菇多几个?6-2=4(个)按照前面两题的思路,学生应该倾向于编第2种题型,但是这仅仅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的预设,学生到底会怎样编,不是老师说了算的!

    另外,沙滩题困难太大,应该给予必要的引导,比如:出示图画,先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当有学生说看到了沙堆时,可以引导全体学生聚焦:“关于沙堆,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清条件和问题:“一共做了8个沙堆,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3个,还剩几个?”;当有学生说看到桶时,可以引导全体学生聚焦:“关于桶,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清条件和问题:“一共有9个桶,做沙堆拿走了2个桶,还剩几个桶?”;当有学生说看到有两种颜色的小铲子时,可以引导全体学生聚焦:“关于小铲子,你发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清条件和问题:“有5把红色铲子,4把蓝色铲子,一共有几把铲子?”或者“一共有9把铲子,其中红色铲子有5把,蓝色铲子有几把?”……

    还有一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一种题型结构要想在一节课上有所感悟,越单纯越好。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重新定位:在编故事中感悟减法题型:一共有几个,跑了(游走了、弄坏了、拿走了、飞走了、开走了……)几个,还剩几个?能看图编故事解决问题,能看算式编故事解决问题,能从复杂的图形中提取合适的信息编故事解决问题。根据这个目标,用加法的“铅笔题”可以舍去,考察可逆性的“骨头题”可以不要,即使要也只能作为挑战题最后出现;“小鹿题”作为例题出现,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文字信息编故事即可,“白鹅题”作为练习题出现,“蘑菇题”直接舍去,“沙滩题”要激励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找出合适的信息来编故事,交流到一定火候再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编两个以上的故事。根据需要增加一个根据算式编故事,先交流两个故事,再鼓励编出不同的故事。

    重新梳理后的教学设计:①例题:“小鹿题”,练习:“白鹅题”;②根据8-2=?编故事并交流(先交流两个故事,然后要求所有学生把自己编的故事写出来,也就是说,课堂不能只训练几个思路快的、表达好的学生,“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写完当然还会有一个交流,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全体孩子都要经历编故事的过程,当然,这个体会是基于第二天干老师的教导而来的,所以这个设计是写这篇文章时形成的,所以,还要感谢贺校长的步步紧逼);③提升题:“沙滩题”。

    当然,这样的教学实践只有等来年有机会了再践行吧!

    (2)

    在给小螺号班上课时,第一排中间的孩子慢慢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把我发的练习单叠成了小飞机,然后旁若无人地表演飞行动作,我果断没收,并让他坐好,他却趁我讲课不注意伸手来抢(没收后我继续上课,所以小飞机一直拿在手中),我把他拉到我身边让他站好,他却拿起讲台上的东西继续玩,我只好暂时无视他的存在。

    等到大家开始做最难的“沙滩题”时,我约束他站好做题,他不太明白让干什么,我就小声辅导:“你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在玩沙子,做了很多沙堆”,“弄坏了3个”

    我及时表扬:“你观察地真仔细,能编个故事吗?”……不知不觉中,这个孩子已经聚焦了四个故事,看到他有了状态,我鼓励他写出算式,然后下去看其他孩子的进展。

    最后,这个“玩飞机的孩子”板演了4个算式,并且给全班孩子讲了四个故事,令我不胜惊喜。下课了,这个孩子看着自己写的四个算式不愿离去,那情景真是美好!

    3

    10月24日上午,孙艳艳老师讲了《角的初步认识》,侯慧老师讲了《10的认识》,我再次感到隐隐不妥,艳艳是老师讲得太多了,侯慧是太顺了。

    面对侯慧《10的认识》,干老师指出:“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如此有序,说明纪律问题一旦聚焦也能解决得很好!6、7、8、9这样讲,没有问题,但是到了10应该有所变化,为什么?因为10出现两个数字,已经开始涉及数位。关键是怎样表示10,10个手指头当然可以表示10,能不能用一个拳头表示10;在结绳记事时一个结表示1,那么10个结表示10,能不能用一个大一点得结表示10。关键是当出现10时,进位就暗含其中了,如何把这个进位(十进制)渗透进去?再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让蜘蛛来创造数字,蜘蛛会创造什么进制?蜘蛛有8只脚,很可能创造出八进制,这些原理层面的东西老师一定要搞清楚,如何找到知识得本质?没有捷径,没有现成的资源,数学老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像历史学家一样研究数学的历史发生学,要广泛阅读数学相关书籍,比如《数学符号史》,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4

    面对孙艳艳《角的初步认识》,干老师指出:“首先,练习单的操作方法出现了问题,不是等新课全部上完了,再去做练习单,而是讲完一个部分,就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反馈。再者,ppt上出现的练习,挑个别学生回答,用少量人的学代替大部分人的学,这是要避免的,练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另外,ppt上的练习和练习单不能重复,课堂上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每一个题都承担了不同的任务,课堂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挥霍。”

    停了一下,干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懂的人不愿意听,听不懂的人又不会听,结果会很悲惨。所以讲必须是基于学情地讲,这就牵出另一个问题,老师不能用自己地讲来取消学生的问题,这个地方学生有困难,那么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充分地暴露他的元认知。”

    “比如这节课中有两个大问题,一、如何由生活中的角引入到数学中的角,生活中的角又分为自然界的角(如牛角、蜗牛角等)和人类创造的角(房屋角、桌子角等);数学中的角抽取了生活中角的共性,是一种抽象。怎样让学生经历(感悟)这样一个抽象的过程?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元认知是什么?老师必须要设计好,比如可以让学生画一个大角、一个小角,然后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再挑取典型问题加以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能独立讨论出来的,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认识不到位的,教师再施以援手:引导、点拨,讲解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始,始终要记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一定要准!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教师不是授予的,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思考以学生为主,辨析还是以学生为主!”

    “糟糕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只有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自愿跟随,学生的元认知并没有暴露出来,问题也没有得到研讨,看似所有的问题老师都讲解清楚了,但是,等到了练习时,学生的各种低级错误却层出不穷,于是老师把学生一顿臭骂:‘我讲得清清楚楚,你听讲了吗’,然后,负责任的老师再苦口婆心地讲一遍:‘听明白了吗?再练!’,于是,第二波练习卷土重来,听讲、练习、再听讲、再练习。所以,糟糕的课堂常常过于强调认真听讲,学生的坐姿可能是整齐的,大脑却是空洞的。”

    “怎么办?设计好遭遇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暴露出他的元认知,组织学生辨析,在研讨中形成共识;设计好练习题,质量要高,密度要合理,课堂效率意识要强;设计好拓展延伸题,甚至是挑战题,使有余力的孩子能发展地更好,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使学习不拘泥于课堂。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左手教,右手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5

    两天的教研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影响却没有停止。

    10月24日晚上,我对着《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久久思索,一会儿看南明给的课程资料,一会儿看教材和我原来的教学设计,一会儿想想干老师的教诲,一会儿回忆孙老师的课堂,好难好难,难就难在如何取舍上!

    10月25日上午,我在新月班用两节课完成《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先从方、圆、角的甲骨文引入,使学生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使学生浪漫感知角,再通过各种活动(找生活中的角、用橡皮泥捏空心角、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画角)让学生慢慢走向数学中的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第二课时,先从课本情景图中描角(全体学生参与)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进而聚焦角的特点(角有1个顶点2条边);然后通过画一个大角、一个小角出发,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最后再辨析角的大小与什么没有关系?

    在讲方、圆、角的甲骨文时,我还没有什么感觉,当出现古代的铜钱时,当学生从一枚小小的铜钱中找到方、圆、角时,我豁然开朗,真妙!当出现“棱角分明”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棱,指导之后我才醒悟过来,棱其实就是角的边,这种浪漫感知真好!当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形态各异的角时,我才明白,知识这样学才好玩,好玩了才好学!

    方、圆、角在哪里呢?

    在画一个大角,一个小角时,大部分孩子画的两个角的大小是一样的,差别只是边的长短,只有极个别孩子画的有钝角、有锐角、还有直角,我私下问理由,孩子只是模糊地觉得钝角大,原因是说不出来的。板演的一个孩子画了两个直角,一个直角口朝右上,边很长,一个直角口朝左下,边很短。板演的另一个孩子画了两个一样的锐角,只是一个边短一个边长。

    板演两个直角的同学问:“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

    下面的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同意!”,只有昊一人高高举手表示有话要说,我示意昊上讲台上来讲,这个孩子说:“这两个角都是直角,只不过一个大,一个小。”

    我递上大三角板:“你知道三角板上的直角吗?”

    “知道”

    “那你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黑板上的两个角吗?”

    “可以”

    昊果然会检查,其他同学新奇地看着,我问:“现在这两个角都和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合,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这两个角都是直角,不过一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

    大角和小角?

    昊的话自相矛盾,偏偏又振振有词,这该如何理解?既然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应该一样大。显然,昊眼中的大小不仅是角开合度的大小,而且还是两条边所限定的范围的大小,也就是说,在昊眼中,角的两条边是线段(干老师简书已有论述),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误解。那么要不要引入射线?

    我是这样做的,在ppt上展示了两个动画,第一个动画是两个角一样,只是边的长短不一样,用动画把两个角拉在一起,发现两个角完全重合,从学生脸上的表情来看,大家是惊讶万分,似乎在说:“这怎么可能?!”

    在孩子们这种半信半疑的惊讶中,我坚定地说:“两个角完全重合了,我们就可以说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进而在七嘴八舌后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开合度有关,开合度越大,角越大;开合度越小,角越小。”然后就是动作验证。

    两手掌不断开合,大大大,小小小小;

    两手臂不断开合,大大大大,小小小小;

    两腿伸开的角,大大大大,小小小小;

    这个验证环节的关键是抓住干老师的一句话“练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两腿伸开的角我是伸不平的,伸平就是180度,可是有的孩子可以啊,有几个孩子大展身手,直接劈叉180度,令我瞠目结舌,赞叹不已,孩子们玩的自得其乐,信心慢慢。

    当孩子满沉浸在“开合度越大,角越大;开合度越小,角越小”时,我又抛出第二个动画:“边短开合度大的角1和边长开合度小的角2比大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形成新的共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接着再出示一个放大镜,用放大镜放大一个角,然后问放大镜里的角和真实的角有什么关系?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实际课堂上这两个动画出现次序时相反的,只是现在反思时,发现更好的次序应该如此,所以这一段的描述是虚构的,并不是实录中的次序,以后有机会可以如此试一试)

    6

    美好的教研总是如此短暂.

    周三晚上学校共读,忘不了焦梦雪老师《泰·不一样》的分享:

    忘不了干老师的“人生是一座桥,我们从桥上走过”的精彩点评;更忘不了干老师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序)》的淳淳教导:“重要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课程背后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的理论大家要展开学习,然后用这些原则来守护孩子们,教育不能仅仅让孩子们的成绩上去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孩子们的生命打开直至精彩绽放!”

    郑州龙美小学第二次田野教研圆满落下帷幕,但是我深知,这条路才刚刚有了一点点眉目。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思故我在 ——郑州龙美数学组田野教研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fm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