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为什么辩论不能说服人
友人今天跟我讨论问题,问“为什么跟人辩论,从来不能说服对方?”
我觉得这种问题一直都很无聊。人是不能辩论说服的,因为辩论,是强行说出你所代表的价值观,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别人的价值观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这也是我对辩论赛、奇葩说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东西,不过是表演和竞赛,真正成长的是选手,观众们根本不会有任何提高。
而如果想说服别人,在有关舆论学的一本书里,罗列了几个方法,我深以为然:
1. 感情
激起别人的感情共鸣是增强说服力的有效手段,经常看慈善募捐会上,摆出小孩悲惨生活的照片,台下痛苦流涕,于是乖乖掏钱;或者恋人吵架,女方一抹泪,男方直接就认识到自己错误。
这种方式的弱点是不能常用,毕竟一样的感情用多了,就有了免疫力,可能就哭不出来了;而且时效性短,感情是一种冲动,来得快去的也快。
2. 数据
摆数据是常用、很有说服力的方法,数据出来,一目了然。比如问“飞机和汽车哪个更危险?”你把学术期刊里死亡率一摆,瞬间就能说清楚。
这种方式的弱点是需要人学识比较广博,成本较高,而且演讲人得具有诚实可信的形象,要不记错了被人戳穿就坏了。
3. 利益
这是最高级别说服人的方法。为了说明这一点,大家看一下华为的例子。
02
90年代初期,中国电信市场复苏,随着程控技术的发展,全国电信网络面临一次全面的更新改造,这给包括华为在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诺基亚、爱立信等跨国公司因为技术和经验,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针对这一状况,任正非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偏远的城镇农村电信局突破,抢到了一大块蛋糕。
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华为遭遇了跨国公司的强大压力,很多中心城市和发达省份的电信局不信任华为的产品,让华为吃了很多败仗。
关键时刻,任正非想出了跨国公司做梦也想不到的方法:游说各地电信局,由华为和电信局职工集资成立合资企业,将利益分给这些体制内的人员。
任正非在一份内部文件中这样写道:“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达到巩固市场、拓展市场和占领市场的目的。以利益关系代替买卖关系;以企业经营代替办事处直销;以排他性组织竞争对手进入;以长远市场目标代替短期利润。”
事后看来,这一招并不完全合法。至少对电信局职工来说,他们端着体制内的铁饭碗,还经营企业,从国家资金中挣得大量金钱。但在那个野蛮成长的年代,一切都是混乱的,而且是茁壮的。
但这一招对华为却很有效。1997年,首先是四川电信管理局由工会出资,与华为组建四川华为公司,当年底,华为在四川省的业务就由5000万猛增到5亿,涨了10倍之多。
作为合资方,四川电信局拿到了25%的利润,很多职工就此发家。
一发不可收拾,华为先后与天津、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组建9家合资公司,主要业务是把华为的设备卖给电信局。这一模式将华为由“供应商”变成了“娘家人”,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当然买卖好做。
电信局的设备采购费用来自国家,而采购利润可以分给内部职工,这让各地电信局喜出望外。1997年,华为销售额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60%,华为陡然做大。
为了组建这些合资公司,任正非每天往返于全国各地。他性格内向,脾气爆裂,不喜言谈,但他与地方电信部门的谈判却无往而不利。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开出的合作条件完全没法拒绝。任正非广纳客户,不管是省部级官员还是小县城的局长,只要能给华为带来业务,他都来者不拒亲自接待。
华为的合资模式一直受到同行的攻击,到1999年,由于国内外各大厂商的控告,华为被迫改编这些公司,但此时的华为,已经傲立群雄,无法被打败了。
因为这一做法巨大的争议性,此后任正非一直拒绝采访,屏蔽了自己与外界的任何关系,专心治理企业,成就了当今为止堪称伟大的企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