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述说、或是倾听的时候,信息所使人产生的共鸣程度——即所谓的体会,往往是无法确切衡量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因此要放弃这一种无法落实具体结果的交流方式。排除表达错误和理解错误,虽然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相同的感受,但至少会在同一路径上保持接近的前后距离。
一方面,述说者开口表达是体会形成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排除传播过程带来的信息损失,倾听者作为信息的接收器,是否具有理解的意愿和理解的知识储备(此处的知识泛指理解事物所需要的能力)是体会形成的最终决定因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宝贝跟我讲一件事情,我空有想要理解她的意愿,而我本身并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即使经历同样事情也无法确保当时我们作了同样的思考,更别说后来一连串的事情也或许会不同,仅以此来分析,结果必定是我无法理解她。
但在这里我得强调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有意愿,所需要的理解的知识储备可以被无限填充,虽然达不到完全一样,但会向着目标点不断接近。以上面的例子做一个延伸,我虽然没有理解她所需要的经历和体会,但我能通过其它信息渠道来不断扩充理解所需要的心态、知识量,甚至进行一些类比尝试并且思考,最终朝着体会方向迈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为了体会和理解所用的功所付出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使人感受到我有所“体会”的。
相反,没有理解的意愿,无异于直接终止了信息的传播,就算经历再相似,所谓的体会和理解更无法落实。
这篇文章是我在和宝贝交流过后所想到的。想用这篇文章拿到我的第一个徽章,同时也很感谢宝贝与我讲了那么多事情,虽然客观来讲我的确无法完全理解,但我的意愿是很明确的,为了体会更多我也愿意去主动了解更多、去思考更多。最后为我之前有过的一些误解和意愿缺失向宝贝道歉,虽然旧事不必反复跟她提及,但我仅是为了向她表达我对她无时无刻的在意。
想变得更了解她,也才能更好的照顾她、陪伴她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