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孩子的担心是一种诅咒,父母越是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呢?
因为担心和恐惧,我们就会变得更焦虑、更敏感、更盲目。
我们观察、评判和应对孩子的行为就会按我们担心出现问题的那个模式去思考和行动,而孩子往往缺乏自我评价和判断的能力,他们会通过父母的评价和理解去认识自己、定义自己,并对父母的言行做出即时的反馈。这样,我们眼中的孩子就自然就出现了我们担心的问题,又会进一步让我们确认:“你看,我早知道孩子会这样,结果真的这样了,我担心的对吧!”
其实,正是我们自己的自我设计、自我求证、自我建构,把一个原本孩子身上不存在的问题给催化出来了,是我们自己成了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
举个例子,比如有些父母严禁孩子玩网游,警告孩子玩网游就会学坏,但好奇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时叛逆是孩子构建自我、走向独立、彰显生命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那么,父母越不让玩,我就越玩。
再比如一些父母在孩子房间装了监控监视孩子生活和学习,他们认为不监控,孩子就一定不学习。
这本身其实就已经对孩子做了“恶”和“奴性”推论和假设,这种认知和担心会就成为负面的心理暗示,最终形成一种无形的枷锁和诅咒,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无意识间,正是父亲在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厌学和充满奴性的人。
所以说,担忧是一种心理暗示,我们竭力避免的,往往最容易变现。想给孩子制造问题,我们就不断地去担忧,去强化。
那么,该如何避免成为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
一、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身心规律,把孩子视为孩子,不催熟,不拿成年人甚至圣人的标准去要求,给花儿开花的时间;
二、尊重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视孩子为一个“独特”的人,不盲从,不拿孩子去比较,成就孩子最好的自己;
三、尊重孩子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视孩子为人格独立的人,不用驯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爱现实中而不是我们期待中的孩子。
做到这三点,我们就会发现,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会减少很多,原本我们眼中孩子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更有趣的是,那些我们没有视为问题的问题,最后真的就没有出现,或暂时出现却很快消失了。
育儿育己,平常心即是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