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原文】
十年甲子,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洛阳封地)。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游说)间(离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搜捕),逐客。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关闭)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泰山不让土壤(细小的泥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效力)诸侯,所谓藉(借给)寇兵而赍(音饥,资助)盗粮者也。”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
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可以利用的)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终于)兼天下。
[译文]
(秦始皇帝十年)冬季,十月,吕不韦罢相,离开京城,回到他的封国河南洛阳。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建议道:“各诸侯国的人来到秦国做官,大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君主游说,以挑拨我们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全国大搜索,驱逐外来人,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中。
他在临行前上书秦王道:“当年秦穆公招贤纳士,向西从戎族获得了由余,向东从宛城获得了百里奚,从宋国迎请了蹇叔,从晋国寻求到丕豹和公孙支,这样,秦国才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各国归顺服从,到今天国治兵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离散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都与秦国交好。秦昭王得到范睢的辅佐,加强了王室的权威,遏制了私人的势力。以上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来客卿的力量而成就功业的。由此看来,客卿何曾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
美女、音乐、珍珠、宝玉这些都并非出产于秦国,可大王还是照样四处搜罗来享用。可是对于人才,却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只要是外来人就一律驱逐。这正是您看重美女、音乐、珍珠和宝玉,却独独轻视人才啊!臣听说,泰山不推辞泥土,故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选择细流,故能成就其深广;王者不排斥百姓,故能彰显其仁德。这就是五帝和三皇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现在,您抛弃百姓以资助敌国,驱逐宾客以辅佐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将武器借给贼寇,把粮食送给盗匪了。”
秦王嬴政见信后下令召见李斯,将他官复原职,并撤销逐客令。李斯此时已经走到骊邑(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才被使者追回。
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计策,秘密派出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金玉珠宝游说各诸侯国。对于各国名士,如果是可以用钱财贿赂的,就用重金收买结交,如果是不肯接受贿赂的,就用利剑刺杀。设法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良将率兵攻打,这样几年下来,秦国最终兼并了天下。
[点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秦国之所以能够兼并天下,正在于此。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人,都要像大海一样“有容”,有大海一样的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大事者,除了有能力、有本事之外,有没有胸襟也是关键之所在,有多大的度量做多大的事,小肚鸡肠的人又如何能取得天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其中的道理又何止是做人做事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方能成大事,包容是人的第一美德。齐桓公曾经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但因他能摈弃前嫌拜管仲为相,才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李世民登基后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并把他作为一面镜子时刻督促自己,正因为他有坦荡的胸怀,才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盛景。
包容他人是美德,也是智慧。我们面对着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不可能仅凭自己的喜好或观念去从事社会活动。有了包容之心,我们就更能理解他人,在人生这棵茂盛的大树上放射自己迷人的魅力。 “有容”, 是一个时代人才辈出的有力保证。在历史和现实中,高明的领导者在用人方面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政策——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让其占有一席之地,发挥才干故而人才辈出。
应该说,李斯的《谏逐客书》确实是一篇富于雄辩文采的难得好文,放在最擅长论辩的纵横家们也不过如此。然而更主要的还是他的话在理,而逐客之令的确是不怎样的命令,甚至是不值一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要想永保新鲜,绝对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而恰恰是外来者才会吹送这股清新的风。秦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强大就为后世人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