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部院线电影贡献给了《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以下简称《六人》),而且是包场,整个影院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一点来钟海南人都在睡午觉?
近100分钟的电影带我们慢慢还原那六个幸存者的故事。我惊叹于卡梅隆精巧的叙述和严密的论证,我也感谢那些研究员的不懈努力为我们还原了一段真切的历史。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难免会带有不实和偏见。而真正尊重历史的人会抛开成见努力拨开团团迷雾带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看见真实发生过的一切。尽管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努力的方向,时间沉在历史之河,我们打捞起来的也只能是断简残篇,只能无限拼凑出那段历史,总有遗憾和谬误存在。不过,“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不做盲从盲信的人云亦云者也许是影片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选择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我是泰坦尼克迷,对那段历史分外着迷,也不是因为我曾去过利物浦的海事博物馆,见到过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些旧物陈列,曾经试想那冰冷的海水中幸存下来的人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想象完毕更觉得他们的伟大。也许我只是好奇故事本身,好奇导演是怎样还原出这段历史,毕竟过去快100年了。
在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讲述中,主人公多数仍是船上头等舱的幸存者,甚至电视剧也是如此。比如《唐顿庄园》的继承者当时就在这沉船上,虽然是电视剧,但是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在当时这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豪华游轮。选择头等舱客人作为讲述者,不仅因为他们是幸存者,更因为他们是白人。而三等舱里多数是底层劳动者,不在主流媒体的叙述中,他们的故事不会吸引人,也无人关注。
我觉得卡梅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客观还原了世界一个真相,我忘记在博物馆参观时候有没有好奇幸存者有中国人,我也忘记展示柜的记录是怎样的了,只记得博物馆那定位沉船的声纳声声声撞击着人的心房。对一个从小就怕水的人来说,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实在超出了我的想象。可是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凭一块浮板救了自己。实验证明人在12度海水中浸泡40分钟已经忍不住发抖打颤,能忍受巨大冰冷海水的浸泡疼痛在无尽的黑暗中等待救援,凭借的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有顽强的意志,强大的求生本能。
求生本能这个事我要说一下是真实存在的,几年前跟驴友去沙漠徒步,太阳落山还没走到目的地,尽管已经走了一天,但对迷失在沙漠中要面对的死亡和黑暗的本能恐惧,使得身体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尽管很累了,但是一个声音不断在耳边催促,“快走快走,不要掉队,一定要走出去”,也就是凭借这个不断敲打自己的小鞭子,加上领队的及时营救,我们一行人终于在晚上九点走出了沙漠。那晚巨大的圆月还深深印刻在脑海中,仿佛一种激励和提醒。
看完电影,给我最强冲击的就是这群华人劳工的不服输不放弃,尽管命运多舛,世界对他们并不友好。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他们只是水手和华人劳工。甚至刚躲过海难也不能踏上美国国土,他们是被嫌弃的一代人。当时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移民,还通过了《排华法案》,这个法案直到1942年才被废除。能移民美国的,得是文化人商人,能够为美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而劳工只是被当作了最廉价的低层次劳动力,用完即弃。中国的劳工一战前在美国修铁路,一战中被送往英法欧洲战场从事苦力,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一战可以作为战胜国的原因之一,但是国力衰微,尽管付出良多仍被列强视为理所当然,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这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诱因之一。
当时世界局势如此,个人只是平凡的蝼蚁。但蝼蚁也有尊严。幸存者之一的方荣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生存,他背井离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隐姓埋名;好多南方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生存得好的华人都是很团结的,抱团生存总比单打独斗来的容易。方荣山在外也是一直给家人寄信寄钱的,非常传统的中国人。
当记者问起一个华人面对自己移民到美的祖先,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她的回答是感激。如果没有先人的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拓展精神,没有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忍辱负重的坚持,没有几代移民的努力,华人是不可能在现在的美国取得一些平等和尊重的。而抗争我觉得是本纪录片的灵魂。没有抗争,真相不可能被揭开;没有抗争,个人不可能在陌生的土地扎根;没有抗争,一个人无法赢得尊重;没有抗争,一个民族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都是抗争和坚持争取来的。
没有抗争,没有对压迫的反抗,一个民族不可能获得独立;没有抗争,没有坚持,没有对真理的信仰,一个人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