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长卷”
20190205
长卷,我理解,就是一种长的、超过一定限度的、长长的画卷。
在机械制图里面图纸幅面尺寸是有规定的,按照一定的尺寸规格设置的,这样的设置有若干个系列,A,B,C系列,现行常用的是A系列和B系列,一般以A4和B5较为常见。
当一个幅面不足以容纳所要表现的内容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法,一个办法是升级,既A4升级为A3,这样图纸面积增加1倍,是原来的2倍,另一种办法是加长,就是不改变原有图幅规格,只是按比例加长图纸,也起到增加幅面的作用。
图纸的布局方式,也有说法。通常A4图幅,都是立式布局,而A3、A2、A1、A0等图幅,都是横向布局。
前面说过A4升级为A3,也可以说是加长,只是一般而言,加长是针对于横向布局而言的,也就是说A4图幅,没有加长。
在绘画中,图幅的形式也有多种,有圆的,比如扇面,有方的,比如小样,有横的,叫横披,大的该是壁画,有竖的,不知道叫什么,大一点的就叫中堂了,,这些形式都只是画面,再附加上一些东西,比如画轴,就又变了。
竖的,在上下加轴,就叫立轴。横的,也就是横披,加长,左右再加上轴,就叫手卷,长卷。
长卷的宽度,通常在200~500mm,估计是依据材质(纸张或绢)的规格尺寸,而长度,就虽心情了,一般都在3000mm以上,再长的可以达到12000mm,而一些“极致”的特例,可以达到26000mm。
与传统理念不同,这里面,没有“对仗”,既没有“横轴”、“长轴”、“短卷”、“立卷”的说法,当然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但不是说没有这样的词汇,只是使用场合与其内涵不同。比如“长轴”、“短轴”,在机械加工和设备范畴里,确实有,而且还很常用。
还说长卷。
总体感觉,长卷,是一个浩繁、巨大的工程,不是简单的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时间和精力。可以打个比方,比如小品和长卷,一个是乡村茅庐,一个是故宫建筑群;一个是微型小说,一个是长篇小说。这里面有布局,有经营,有规划,还需要功底和积累。
说起长卷,一般都会说到“十大传世长卷”,这些当然是长卷的精品。
在这些名单之下,还有很多的摹本、仿本,比如《清明上河图》,就有仇英的仿本,清院本的仿本,而这些仿本也都是精品。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长卷,这些长卷也是传世的,每一个依然都是精品。
自晋以来,长卷都是画家的呕心之作,而且我觉得,对于每一个画家,一生或必要有几个长卷,才是称得起画家之名。另一方面,官方画院,也以长卷,来体现水平。看一下历代能够传世,且可以统计的长卷,可谓是十分众多。随便说几个,都是精品。比如晋朝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隋代的展子虔;北宋的李公麟、王诜、米友仁、郭熙、徽宗赵佶、李成、杨士贤,南宋的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李嵩、赵伯驹、龚开、扬无咎、赵葵;五代十国的周文矩、顾闳中、董源、郭忠恕、;辽代的李赞华;唐代的阎立本、张萱、周昉、吴道子、韩干;元代的黄公望、赵孟頫、王蒙、吴镇、钱选、王振鹏;明代的孙枝、谢环、戴进、吴彬、蓝瑛、徐渭、项圣谟、沈周、董其昌、陈洪绶、尤求、丁云鹏、夏昶、倪瑛;清代的王翚、王时敏、王原祁、恽寿平、吴历、石涛、朱耷,以及宫廷画师郎世宁、江萱、徐杨、姚文瀚、丁观鹏、冷枚、沈源、沈铨;以及现代的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黄胄、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等。
这些画家创作了大量的长卷,也仿绘了很多前代画家的作品。这里别的不说,只说说清代的徐杨。有一副《姑苏繁华图》,其绘画功底和表现,堪比《清明上河图》,同时他还有《乾隆南巡图绘》十二卷,这些也都是精品。
纵观这些长卷,有市井风情,有万里江山,有雅趣,有谐谑,从宏大到细小,从市民到帝王,不一而终,都有丰富的表现。与其他的形式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叙述更加宏大,布局更加考究,描绘更加细腻。
长卷,不仅有画面的表现,还有更多的内涵,甚至还是史料价值。
看长卷,感觉就像看大片,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