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他看来,深刻的思虑是孤独的审视所产生的,大行赖独断,不赖众议。深访山野,啧啧众议只会关注行止妨碍心神,而无助于明澈的思虑。
2.计国事者,当审权量。说人主者,当审君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士虽有圣智,非揣摩细究,真情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说之法也。错其人,勿与语。此,名士择君之道。慎之,慎之。
3.政治如同用兵,有时候也是一种“诡道”,崇尚权谋机变,胜利是唯一的目标。关键时刻制造扑朔迷离的局面,从而迷惑潜在的敌人,是度过危机的高明谋略。但是,制造扑朔迷离的权利拥有着自己却需要极度的清醒,绝对不能陷入自己制造的迷雾之中。归根结底,政治的胜负是需要实力较量的。
4.大谋需独断,独断才能出其不意。
5.飓风摧木,伏草惟存。
6.攻其必救。
7.避亢捣虚、攻其必救、围城打援、声动击西、制造假象、选地设伏、兵贵神速、集中分散、出奇制胜、揣情度理、精神激怒等。
8.知名不知实,恰在知与不知之间。
9.大仁不仁。
10.齐国的孙膑劝田忌大力整饬封地,遇到危险时立即退守封地的策略,正是基于战国现实提出的自保主张。后来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正是在受到陷害时逃回封地才得以保存的。谁想商於人的这片赤诚之心,却被商鞅大大冷淡,还受到了严厉的斥责。商於山民虽然朴实憨厚拙于言辞,但心中却是雪亮的,绝对能够掂量来真假虚实。在他们看来,商君虽然不近人情,但是却是千古罕见的无私权臣。一个对天下最根本的财富--土地与民众都断然拒绝的人,山野之民自然是肃然起敬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商於官员与庶民,却感到在这个人面前,总有几分畏惧--你不能颂扬他,不能追随他,不能向他风险激情,只能默默的看着他为国为民施展权力,将自己烧成灰烬。就像是上天派下人间救民于水火的神圣一般,人间的欲望烟火丝毫不能熏染他,丝毫不能改变他。对这样的神圣,宵小之民除了敬畏,连爱慕他的激情和为他献身的权力都不能有!
11.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12.沉稳的气度,恰到好处的措辞、敏锐的反诘辩驳、敦厚之中的烁烁锋芒,无一不充溢着纵横捭阖的王者气象。所有这些,都是拿捏不出来的,也是苦思不出来的。只有久经磨砺的胆识、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色坚刚的性格,才能融合这种出类拔萃的应变能力。
13.百里奚相秦,不颁法令,惟行仁德。静则布衣粗食,动则安步当车。居家不使仆役,出行不带甲兵。夏不张伞盖,冬不着轻裘。国无重刑,民无诉讼。临国有灾,秦国救粮。是故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流于天下。巴蜀致贡,八戎宾服。由鱼闻之,叩关请见。天下英才,莫不望秦。百里奚死,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许。此等王道大德,方成就穆公一代大业。然则商君治秦,不思德化,惟恃刑法,小罪重刑,滥施杀戮。庶民国人,连坐伤残,公室贵族,刑罚加身。民有灾祸,不救反杀。恃兵夺地,威逼四邻。更有甚者,商君出行,铁骑森严,矛戈曜日,行人远避,旁车下道。《诗》云: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君之所为,尽失人心,岂能久长?方今秦公垂危,君已危若朝露。朝中贵族包羞忍耻,闭门待机。庶民国人怨恨重重,隐隐欲动。为君谋划,不若作速归隐封地,灌园读书,请新君大赦罪犯,恢复王道,了却臣民怨恨,或可自安。若恃宠蓄怨,则君之危难,翘首可待也。
14.恃德恃力之说,鞅本不屑辩驳。然若先生等一叶障目之辈,岂能不彰显泰山?治国不恃力,安得有国?恃力者,治国之大德也。若无军队,牢狱,法令,官吏等根本之力,天下安得有序?强力乃国家之本,德行乃为政之末。若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禹不恃力,何以立夏?汤不恃力,何以灭夏?文王武王不恃力,何以灭周?周公布恃力何以剪管蔡?何以推行周礼?凡此种种,不在恃力,而在恃力所求之目标若何?恃力求治,国富民强,此为天下大德,惟计贵族之恩怨,推百里奚为圣贤大道,斥商鞅新法为酷刑恶政。此等陈词滥调,早已被天下唾弃,先生却奉若神明,以此教训与人,岂不令人喷饭?百里奚虽贤,然其治国之农夫做派,根本不足效法。小国寡民,尤可为之。千里万里之大国,百万千万之人众,若安步当车,早亡国崩溃矣!民众本非若婴,若百里奚者,偏以慈母自居,视民众为婴幼儿般抚弄,致使民风懦弱,强气尽消。行事不遵法令,惟赖人治幹旋。此乃治国之恶习痼疾也,行于国则国亡,行于家则家破。百里奚之后,秦国羸弱五代,百年间无力崛起。此种政德,天下有识之士尽皆视作迂腐笑谈,先生却视若珍宝,当真是儒家痴梦也。
15.国家若大树,国人敢于以鲜血浇灌,方能茁壮参天。一个畏惧流血的国家,一个畏惧做牺牲上祭坛的执政家,永远都不会放开手脚治理国家。这其中,何尝不包括商鞅的鲜血?大德恢恢,此心昭昭。商鞅的个人生命,将与新法同在,岂有他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