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本日本书籍,书名《深阅读》,作者是一名大学教授。不得不说,在阅读习惯上,日本人的确有他优长的地方。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而与之相对的是,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我们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深阅读这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籍,2个小时刷完,评分★★★☆。整体可读性强,具备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在方法介绍上比较泛泛,新意不足。
在作者眼中,阅读更像一种宗教,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在表达对大众阅读忧虑的同时,如同一位长者娓娓道来,试图解决有关读书的三大问题:
- why-为什么要读书?
- how-怎么读书?
- what-读什么书?
接下来,我们一一道来。。。
why?
作者认为,阅读的目的是让我们掌握人类深层次的思想精髓,用以对抗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深阅读的“深”正是阅读价值的体现,在回答为什么读书这一命题的同时,构筑了阅读的价值原点。
换言之,深阅读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好的自我。
因此,要获得深层次的思维精髓,则需要阅读经典、有深度、有价值的书籍。
要做到这样的“深阅读”,则需要在“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两个方面下功夫。
how?
边问边读
书籍是作者的,思考是自己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问读结合的思维习惯。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会取得不同的读书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主动思考的多寡,换言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此外,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还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以输出推动输入
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
看你能否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
作者认为,如果读完一本书,你不能将书中内容复述出来,就不能算是“读过”这本书。
在前面的阅读中,我们也反复介绍过这一方法,他的另一个名字“以教代学”,也叫费曼学习法。由此可见,大道是想通的。。。
主题阅读
原文翻译的据点阅读,虽然没看到原文,但可想而知的教条翻译,让人哭笑不得。
读一本书,不要光是读这本书,可以从这本书的内容出发,找与其相关主题、背景的其它其它书来读。如果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同时作者也没有解释清楚,你也可其它其它研究这个问题的书籍来阅读。
如果说单一的知识是点的话,通过主题阅读可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
快速阅读法
对于长篇小说,如果想快速读完,可以跳过细致的场景描写,只读人物之间的对话。对于一本大部头,也可以只读你感兴趣的部分,读不懂的部分可以跳过去。
以上,是文中讲述的几个典型方法,作者同时还推荐了标签阅读、视角带入阅读、转换阅读等方法,不一一赘述。
what?
选择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同样是读书,所读的书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读书的意义可大体分为三种。
- 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方说,我们有时迫于工作或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
- 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 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一些列的书籍推荐:
维克多.E.弗兰克贝的《意义的呼唤》,是更极端的例子。这是一本全球畅销书,描写了纳粹建立的犹太人集中营里极端严酷的生活。纵然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仍思念着心上人,没有丧失希望,最终活着走了出来。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希望对于人类有多重要。这不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书。
像福泽谕吉的《福翁自传》,非常有趣,足以入选日本最佳名著前三现在却极少有人看。庆应义塾大学向所有学生分发了这本书,但想来也未必有人会读。
例如世界公认的佳作《罪与罚》,所有人都应该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不错,只是篇幅稍长,若不习惯,可能会读得很辛苦。再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该列入“必读书籍”,但这部小说并不重视故事情节,要想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需要若干技巧。
凡此种种,还有《论语》、《神话的力量》、《千禧年》等等。。。
对于守株待兔的我们,按图索骥未尝不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结语
《深阅读》,我想深的不单单是书籍的内容和感悟,更是对人生孜孜不倦的追寻和探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与圣人交流,与先贤对话,就这样读上一辈子的书,难道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最后,摘抄文尾的一句话收尾:
书,就在那里。我们并不孤单。当我们心忧难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孤独而不堪承受的时候,当我们悲苦无助,不甘软弱无力的挣扎而咬牙痛恨的时候,请记住,书中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