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落寞之时 想起寒食帖 看到向日葵 原来古已有之
《寒食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倚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彷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划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在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四十七岁。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俊而美,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
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太强的艺术家都必要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