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围城》的时候年龄还很小,那个时候看的是电视剧《围城》。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电视剧拍的很好看,尤其是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方鸿渐,更是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看书的时候,在读到方鸿渐三个字的时候,头脑中会闪现出来一些电视剧中的镜头。
当然,读书与看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区别,看电视剧只用欣赏演员对人物的诠释,读书则是通过文字了解作者在创作中对人物的构建。二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些反差。某个角度来看,当一个人物能够深入人心的时候,就是这个人物背后的创作者的成功。
要问我在《围城》中读到了什么,我读到的是一个人在各种各样的《围城》中挣扎徘徊的过程。从方鸿渐的出场到一个人回到家中的一片狼籍,不难看出他那失败人生的惨淡,还有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那种被嫌弃的孤凉。
说一句实在话,其实,在《围城》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即便是这本书写的时候是1944年,但是,从书中描述出来的那些鲜活的人物身上,仍然可以看到一个个个人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些有生命的个体,有的人拼命地想挤进城里,住在城里的人想从城里走出去,这是《围城》想要表达的思想。
说来惭愧,在知道了电视剧《围城》之后竟然不知道写《围城》的钱钟书是何方神圣,只是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至于好在什么地方,也说不出来个子丑寅卯。最近重读了《围城》这本书,让我又一次走进了作者的世界,这一次的阅读,让我又一次从《围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在书中可以看到,方鸿渐有他理想中的那座城,孙柔嘉有她理想中的城,赵辛楣有他理想中的城,苏文纨有她理想中的城,唐小姐有她的理想中的城,鲍小姐有她理想中的城。也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理想中的城,有的人走进了城里,有的人一直在城外徘徊,那些走进城里的人,因为看到了理想中的城不是期望中的模样,于是,就有了想要从城里走出来的愿望。
正如书中人物讲的那样,一个人找到的另一半,并不是心中希望的模样,那些希望中的模样,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书中的人物有四段情感纠缠,在这四段情感纠缠中,其中用情最深的是对唐小姐,受到创伤最大的是与孙柔嘉的婚姻。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方鸿渐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这样的一种失败人生,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注定会成为一个命运的弃儿。当然,方鸿渐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人们可以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事物,那些事物或许正是一些人孜孜以求的事物。
一本书展开出来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当年写完这本书的时候,钱钟书曾屡次修改,即便是经过了屡次修改,仍然有不满意的地方。后来,钱老打算再写一本书,已经成卷,由于手稿在一次搬家的时候丢失,最终没有成书。
对于这一本没有成书的书,对于喜欢《围城》的广大读者来说亦是一种遗憾。今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了以上那些新的认识。我想,再过一些年重读这本《围城》的时候,可能会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一种认识,正是一些经典著作创作的价值,那些价值也会在不同的群体中开枝散叶,进而影响到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