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有华为员工发帖说,公司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清退40岁以上老员工。他是工作近十年的老员工,被公司派到海外,太辛苦,他认为这是公司在变相清退。
华为对此否认,但从一些朋友圈员工的讲述,以及任正非的内部讲话来看,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你只增长了年龄,习惯了安逸,实力却停滞不前,公司可能就不乐意了
任正非说: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其实,很多人在25后开始渐渐老去,30多岁时发现将职场被埋葬。
你要么足够优秀,要么年龄大了被淘汰。
1.
早上上班的时候,一个胖胖人事走过来,对他说,待会有事和你说。
大刘今年27岁,但他还是习惯自称小刘。在半个月前,他来到了这家活动策划公司,职位是文案和策划。薪水6000,相比他过去,确实高点,很满意,他觉得要开启新生活了。可他从来没做过这份工作,心里不安。
面试的时候,王经理问,你为什么要转行。
他说,想突破自己。
王经理说,可你今年快30岁了,但这块你完全是新人,缺乏从业经验,你有什么优势?他只能说,我对这块特别感兴趣,这些年一直在写各种东西,做过内容的策划。王经理半信半疑,还是给了他机会。
王经理想,一个做文字工作这么多年人,应该能胜任这份工作。他当年也是这么转行的,然后自己创业,有了今天的成绩。
2.
大刘之所以离职,是在那家不入流的杂志看不到未来,每天都在重复自己。一个山寨记者,每天写着一些山寨文章。他写过很多名人很多企业的报道,但从来都没采访过他们,通过各种材料,反复咀嚼加工,写成版面上的各种文章。
这也是一门技术活,但正规的媒体都会鄙视。
这些年过得马马虎虎,毕业后,条件一般的他,换过很多工作,没有在职场积累光鲜的履历和工作经验。25岁的时候,误打误撞来到这家杂志,成为写稿编辑,偶尔跟着领导做点采访。转眼又两年过去了,每天重复自己,不专业,不出色,想在媒体行业往上走,自己显得太LOW了。
每天都很焦虑。
于是他想换个行业,或许能突破他目前的瓶颈和尴尬。他并没有方向,想了想觉得文案或者策划类工作应该可以,但说实话,他对这项工作不了解,也没做多少准备,他盲目地找了很多这类公司,很多面试后就没了结果。有几个通过的,不是做了两天发现不合适,就是自己不喜欢。
目前这份工作,他觉得还不错,想做下去。信心很足,现实却一头雾水,无法熟练进入工作状态。他不知道怎么写出一个出色的策划案,连PPT都不会做,表达能力也欠缺,吃力地做着王经理交代的任务。
王经理不满意,一直让他修改。
公司的同事都比他年轻,看着他们会上侃侃而谈,他很羡慕。同事们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独当一面,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执行到位。而他却像个初学者一样,内心忐忑,茫然,怕出丑。
公司的人一块出去谈业务时,他在老板的车里看着大家有说有笑,自己很难插话,像个实习生一样自卑。他还没有经历丰富的人生和职场历练,就感觉已经老去了,他的年龄与他的状态格格不入
3.
他打开电脑,继续做PPT,不知道人事要和他说什么。这份PPT做了很久,老板还带着他见了很多客户。一开始,王经理夸他审美还不错,但他生疏,总是不到位,发给王经理看,得到的回复是你再改,就是不说怎么改。
他真后悔自己没学好PPT,之前的公司用不着,没去学,荒废了很多时光。
手机振动了一下,人事说:我有件事要和你说,你做好心理准备。
他说,好的。
“经理认为你不适合这份工作,今天你可以回去了。”
这是他第一次被辞退,如此的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他想落荒而逃。他关上电脑,拿上包,悄悄地离开,就像平常下班一样。走到门口的时候,有同事在那里吸烟,这是他刚刚混熟的同事
同事问,你去哪里。他就说了实话。
知道情况后,同事安慰说:没事的,还可以再找别的公司,加油。
走出那栋楼,他整个身体很空很轻,步伐却很重,街道上,陌生的行人从他身旁而过。他停在路口,不知道是坐地铁回去,还是找个地方逛逛。
4.
王经理对人事胖姑娘说:我本来想给他一次机会的,看来真的不行。你都27岁了,年龄不小了,我不能把你当新人来培养。如果在这个年龄不够出色,还不够拼命,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基本上没救了。我不想要这样的员工,因为你无法创造价值!
他想到了八年前的自己,那时他也27岁,在政府机关写稿三年,日子过得安稳又乏味。他想换种活法,毅然离开了体制。可除了会写公文,写官方新闻稿,给领导写发言稿,会的不多。那点工作经历和政府背景,在北京这种地方一文不值。
他找了很多工作,杂志编辑,文案,品牌策划,都没有结果。
有的说,你没有从业经验,没有职场履历,文章风格也不适合我们。
有的说,你都27岁了,年龄有点大,怕你受不了工作的节奏和氛围。我们需要年轻有朝气的人,能折腾,思维活跃,观念新。感觉你不合适。
他有点气馁,有些盲目,但又不肯放弃。他暂停了找工作,重新思考自己,然后买了很多文案和策划类的书,在地下室里看,还报了一些课程,自学了PPT和平面设计,在网上向别人不断讨教。
他研究网上一些招聘信息的要求,了解这个行业,对这些工作需要的技能和条件,努力去掌握和完善。并把自己的优势尽量突出出来,有针对性的去面试,还把一些公司的情况了解清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几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策划类的工作。一开始,大家都担心他在政府机关待久了,年龄又偏大,思维会僵化。但他的状态却很好,像新人一样投入工作,从适应工作,到得心应手,再到表现出色,只用了半年时间。
后来的几年,他又跳了几次槽,在业内有了名气。等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之后,他选择了创业。他的人生总是在一步步的转型中获得成功,他始终觉得,只要决心改变,并付出努力,结果都不会太差。
5.
而大刘并没有扭转自己尴尬的状态。
在那之后,大刘又找了份不痛不痒的工作,做了两年多,终于30岁了。越来越多更年轻的人来到职场,自己一次次的被超越,部门的领导都变成了90后,他依然在原来的位置上。兜兜转转,每天都焦虑,看不到明天。
他想再换份工作,尝试新媒体,翻看一些招聘信息,很多公司对普通岗位很多有年龄要求,而那些更高层级的经理、主管等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完全是他无法企及的,创业更是做不到。
他想起了22岁时的同事老李,那年老李28岁,之前在北京一所民办学校做语文老师,后来学校倒闭了,就来到这里上班。那时,大刘觉得他好老,不明白老李为何来这里上班,还拿着和他们一样的薪水。
老李总是抱怨老板,抱怨工作。他想,你为何不辞职呀?
老李总是说,市区的这类工作我之前同事能拿两三千呢。他想,你为何不去呀?
老李渴望爱情,对公司几个小姑娘很热心,可没姑娘看不上他,太老,又什么都没有。
那时,大刘就想,将来一定不要活成老李。
后来,老李离开了北京,听说结婚了,找了个不满意的女人,过着庸俗的生活。
没想到很多年后,他才知道,那时的老李,就是现在的自己。
是选择离开北京,还是真正改变,他该做出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