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

作者: 蓝色阳光下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4:11 被阅读57次

    《心怀柔软做教育》读后小记

          从风华茂的青年起笔到青丝变白发的中年成书,历经5000多个日夜,这恐怕是教育史书写时间最长的著作之一。张文质老师说作者陈春华校长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大器晚成”的另一个注解即是专注、执著、不停地聚集能量,最终生长成力量,赢得成功。《心怀柔软做教育》就是“教育需要深耕细作,需要‘打呆仗’”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从陈较长赠书到今天已经有一余月的时间,我一直把它珍藏于案头。米灰色的封面典雅、庄重、宁静、内敛,像极了陈校长个人的气质;一根红色的羽毛柔软、灵动、飘逸、自由,一如她的文字特质。自以为与陈校长十年的相处,一直在接受她的指导和引领,我深谙她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教育梦想,但通过四天的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其间的力量,体悟她对生命的洞见,对教育的追求,一次次被震撼,更是为自己自以为是的肤浅而羞愧。

          掩卷之后闭目,我细细品尝那些“生命、深情、珍爱、叮咛、期许、关注、对话、洞察、思考、探索”弥漫心间的温情和暖流,思索着“心怀柔软做教育”与每一位读心灵的碰触。

          师者、友人、亲人的叮咛与“唠叨”。“你好,讲台上的年轻人”,多么亲切的招呼声!年轻人是教育的生力军,是未来的希望,拥抱了年轻人就是对未来的奠基。“走过那些艰难困惑不断的日子,如今才能将心比心,深深地理解一个初为人师的年轻人,在走上讲台面对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时的手足无措,茫然无助;深深地理解一个初为人师的年轻人在没有真正地读懂儿童时,还需要读懂教材教法读懂课程标准,有多么抓狂;也深深地理解一个初为人师的年轻人,要将教书与育人无缝融合得需要多少历练才能看得一点成效。”看似是散淡的唠叨,实则是多么感同深受的理解,我想每个年轻人读到这样的文字,都会热泪盈眶。年轻人热情、有活力、有思想、有创造力,但他们身份从学生到人师,从受教育者到授教育者,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突变的工作方式,茫然,不知所措。只有理解了他们的无助、困顿、力不从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关爱、尊重、宽容、仁慈之心和成长的动力。陈校长这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对老师,尊重他们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

          读到此处,我回溯自己刚上讲台的模样,有没有朋友或同事这样温柔以待?有没有读到这样的既温暖又有力的文字?褪去青涩,我现在成了资深教师,这非一日之功,而是二十年教室生活的锤炼和造就。今日,如醍醐灌顶:有时候不需要盲目的鼓励,而是需要感同身受的理解,给年轻人时间,有足够的耐心的等待,在一日一日的成长中,他们的“精神分子在渐渐改变,渐渐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好的文字朴素又美妙,朴素得像水,又有一种诗情画意,《心怀柔软做教育》即便如此。看起来像拉家常、像倾诉、像谈话,但慢慢品读,读到了浓浓的师者情怀。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全书三卷中有两卷是立足课堂、立足教学。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教育管理者深入课堂,和教师平等对话,琢磨教学,关注学生,为营造有效教学,追求生命化课堂而做的努力;又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深入课堂后,对教学独特和深刻的思考,有困惑、有疑虑、有惊喜、有期许,有会心一笑的了然。那些“让心保持柔软”、“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教育是慢的艺术”、“亲其师,信其道”、“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在比较中催生智慧”、“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钥匙”、“用书籍点亮心灵”、“在悲伤的安抚中感知生命”、“以三种角色听课”、“在欢喜中追寻卓越”、“好课堂:简单的丰满”、“在场的风景”何不是作者对教学真谛的彻悟呢?“他们因为受到关注也就更加出色”、“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有趣的教学方式是吸引孩子们的法宝”、“我愿与你一起身处教育的真情去共同寻求教育的智慧民”、“我们要在课堂上看到精神的成长”……这样睿智的师者情怀贯穿整本著作。

          一本书里,如只有抒情或思考并不难,难的是既有抒情又有思考,既见才华、又见头脑、且见心肠。而《心怀柔软做教育》美与智并存,诗与思合一,形成一种张力,彼此互相提升,使诗意更具有深度,智性更有美感。特别是“游学四方,生命绽放”这一卷,张文质老师称之为“给外面送信”“多少还是属于时间的产物,时间一过便黯淡了许多。”虽然,教育与时代紧密相联,要与时俱进,今日细读,但我仍觉得陈校长作为“信使”肩负起了开拓者的使命。几次游学报告,不仅是中西方教育比较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深度思考,更是为平凡的没有走出国门的教师们打开了一扇看外面世界的窗,透过这缕光亮,去寻找更开阔的教育视野。2005年赴美国考察其基础教后,她写道:“西方教学模式注重小组学习,注重自主、合作与探,尊重组内每一个成员,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个人所和,在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分工明确、愉快合作。”这不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在场,发挥个体的优势,做最好的自己吗? 2012年加拿大学习特殊教育,呈现给读者的是“特需”和“特殊”,“特殊”孩子是跌落凡尘折断翅膀的天使,是生命的另一种样态,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呵护,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不就是生命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吗?“与使命同行的写作教学”、|“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也他也不偏离”、“用系统思维来思考”“你有想改变的价值观吗”、“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底蕴”、“办卓越教育可以是这样的”、“美国教育资源: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命体验”,随处可见外面世界的影子,中西教育很多核心理念有相似之处,只是方法和术语不一样,两者通融即是生命的相融,也是对生命化教育的圆融。

          我们常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春华校长与她的著作《心怀柔软做教育》于我都是人师,遇见她们,即遇见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k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