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日子吗?孩子不想跳绳;做功课都像打仗;孩子把橡皮泥塞到鼻孔里抠不出来,还吃到嘴里尝一尝、嚼一嚼,满嘴都是绿色,卡到牙齿缝里,让你顿时想起咀嚼青草的马嘴;一个哭,一个还在喋喋不休的说“是他先打的我”……数着时间一秒一秒的只盼天黑,好把小祖宗们送上床,那些日子里,当你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孩子鼻孔里的橡皮泥抠出来,是你的最高期望,似乎也就是能生存就行了。
不过,说到孩子,你的目标肯定要比“满足生存需要”高多了。作为父母,你的终极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享有绚烂生命,具有无限发展能力的人。你希望他们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学业优秀,工作努力,并且有责任感,知足常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
两类目标总是排在前面,成为合格的父母,希望孩子拥有无限发展的能力,作为父母,我们也对自己的家庭有着同样的期望,在我们平静、清醒之时,确实思考过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智,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发潜能,但是在那些狂乱,紧张,把小家伙哄上床,然后玩手机的时刻,我们只希望孩子早点睡着,并且一觉睡到大天亮,或者让孩子和爷爷、奶奶睡。
花一点时间问问自己,你想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他们成年之后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很可能希望他们快乐、独立并获得成功,希望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过上有意义、有目标的充实生活,现在想一想你有多少时间是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这些品质?
当你不用为孩子的问题挣扎,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帮助孩子成长。特别是当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为“生存”而努力上时,我们不会因为孩子玩完积木后不收拾,满面通红的咆哮:“如果再不收玩具,我就给你们扔到垃圾桶里去。”
如果上面的道理你已经明白了,那还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那些让你奋力挣扎的“生存”时刻正是你教孩子获得发展能力的好机会,有时你可能会觉得充满爱意的重要时刻,与养育中的困难时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对你没礼貌或跟你顶嘴,或打架,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所谓的生存时刻,但同时也是机会,只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生存时刻”,同样也是“成长时刻”。
将“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相结合的可贵之处在于,你不需要专门花时间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你可以利用一切亲子共享的互动时刻,无论是紧张,愤怒的时刻,还是不可思议的,温暖的时刻,让孩子变成你期望中的有责任感,关心他人,有能力的人。
来看看发生在我与孩子身上的故事吧~
每天都能看见惊喜,这是第四天,孩子跳绳之前最多能跳10个,今天,大宝又创新纪录,跳绳77个,我觉得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还需要正确引导,说白了就是让他坚持多练一会儿,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无限可能。连着两天小宝状态不佳,但看得出来,他很努力,我没有逼他,但要求他多跳、多练习了一会儿,而且他自己提出跳到多少个,可不可以?我答应了。只要他心里有目标,对自己有要求,何尝不是高要求,所以,无论他能不能跳到,我心里都是欢喜的、满意的。
天天把儿子关在家里,晚上带出去在小区玩,儿子破天荒的想骑滑板车过水塘塘,一个很浅的水塘。我没有阻拦,我知道他们会失败,会过不去,也会把鞋子打湿,我没有发火,也没有给他们讲为什么过不去。
因为之前,孩子会有无数次这种想法,可都是因为我的讲道理,奶奶的呵斥,爷爷的禁止,爸爸的恐吓,始终没有试过。
最后俩人都把鞋子打湿了,出来后大宝还给我洋洋自得的说:
“我们的水中滑板探险失败!”
“妈妈,我们回家吧。”
“不玩了吗?是不是鞋子、袜子湿了不舒服?”
“是的”。
就这样,不用我教,自己探索、实践,还有收获,愉快的结束今天的外出小区遛弯活动,收获满满。
有些事情是孩子需要亲自体验,去感受,去思辨,这样比较直观,看见事情的本质,让他自己去体会,刚好练习了大脑的左右脑,整合思维,这是一种求发展的教育方法。
儿子看见我的压缩面膜,问我:
“妈妈,妈妈,帮我打开,我要吃!”
“乖乖,你觉得这是奶片?”
“对呀,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给我,还藏在你的柜子里?”
“哈哈哈,这不是奶片,是妈妈的压缩面膜,这个不能吃。”
“什么是压缩面膜?”
“走,我带你们见证奇迹的发生。”
“要把它泡在水里,它就是一张面膜,然后敷在脸上补水。你俩是自己动手,还是我做给你们看?”
“自己来”异口同声的回答。
最后要求妈妈帮忙,把面膜敷在脸上,感受和妈妈同样的感受。
“哦,感觉好好哦!”
一会儿就扯下来了,过一会儿又要求我帮他们敷上。没有所谓的麻烦,只有陪伴的感同身受。下次,他再也不会对这个感到陌生;不会在我看不着的时候自己偷偷摸摸研究。小时候,这些小事是可控的,是给予支持的,是安全的,是满满的爱,是自信的,这就是所谓的给孩子提供爱的成长环境。
有时候,不见得非要去控制孩子,而是顺着孩子的想法,并和他情感链接,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和收获。链接第一,解决第二。
促进孩子大脑整合最好的方法,是我们自己大脑更加整合。我们自己的左右脑一旦整合起来,就可以即将现实的左脑和理智链接(让我们作出重要决定并解决问题),也将右脑和情绪链接(让我们觉察,感受身体感觉和情绪),从而亲切的回应孩子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