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的星期天,女儿养成了一种写作业习惯:周五完成一半的作业,周六和周日不做计划,周日晚上一股脑儿完成剩下的所有作业。刚开始,我总会唠叨她应该有计划的每天完成一些,她也尝试去做,但是学习效率明显不高,会浪费很多玩儿或者看书的时间。于是后来干脆默认了她自己安排的方式。至少在周六与周日,她可以心无挂碍地尽情的玩儿,或者读着一本书傻乐。这无疑是她自己目前最愿意接受的不浪费时间的生活安排。因此,我也发现,对于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家长不必太执着,适当的妥协和放手,尊重孩子自己的计划,或许才是既放过自己闲操心又放过孩子紧绷神经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时候孩子会试探性的推翻家长的一些建议和一尘不变的做法,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和规划,更重要的是证明自己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此时,家长对孩子做法的态度显得尤其重要。简单来说也就是对于“度”的把握。如果家长因为溺爱而无条件对孩子表示认同,孩子会觉得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成长的主动权,因此没有什么成就感,而对于没有成就感的事儿,孩子很难坚持,容易演变成任性,因此就会在孩子慢慢习惯自己拿主意以后,出现即使家长任由孩子,孩子依然不依不挠的状况,原因在于,孩子始终找不到克服困难或者障碍后的成就感。相反,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意见总是否定,打压,不支持,孩子要么就会慢慢变得没有主意和主见,因为无论自己有没有道理,家长都不会尊重自己的意见,所以干脆就躺平,任由家长摆布。更多的时候,孩子在积累了很多不满以后,就会慢慢养成与父母对抗,俗称叛逆的性格。一旦行成叛逆后,父母无论做对的事儿或者不太对的决定,孩子首先不会去考虑事实,而是本能的否定父母说的一切。因为对与不对,他已懒得去判断。
办公室一位同事的儿子特别优秀,他的儿子当初在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就读,同事一直认为孩子考清北没问题。她自己也特别辛苦,每天下班后坐公交到出租屋陪读,目的是在孩子完成一天的课业后晚上回家再加量练习。同事完全没有摆正自己陪读是陪孩子适放心理压力,陪孩子养身体,放松心情的定位,让孩子备受其烦,刚开始还听她安排,但是随着考试时间倒数,同事总是在调高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永不知足,后来母子大闹一场,孩子干脆选择在高考临近两个月躺平,尽管她使出浑身解数跟孩子闹,甚至动手打了十八岁的儿子,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尽管后来孩子考上了南京大学,但是她的儿子却养成了凡事不跟她商量的习惯,只要是她的建议,孩子会找各种理由拒绝,纠其根本,源于再正确的话或者再有道理的道理,因为从妈妈的嘴里说出来,所以本能的反抗,他的反抗只针对人,而不针对事儿。直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她鞭长莫及,慢慢才修复了一些与孩子的关系。她时常慨叹,自己当初用错了力,在孩子身上用到的是反作用力,现在回头想才猛然醒悟。
有时候我们会慨叹,工作中同事难相处,或者朋友之间也得时常维护感情,有点累。其实,最该耗费心神的是与家人的相处。尤其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感悟。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某些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他一生。所以,尤其要用心,既不能在孩子最可爱的年纪溺爱她;又不能在孩子争取话语权和行动权的时候,吝啬交出成长的主动权;还要适当的为孩子助力,滋养孩子的心灵……总之,养孩子需要用心,需要真正的“爱”。这个爱不是我想给,而是他想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