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一个千古的话题,每一个成为父母亲的人,都要面临着这一个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年代,教育孩子的问题就更为迫切,因为孩子只有一个,非好即坏,它关系到全家人的未来。
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几乎是所有父母亲的共同愿望。
中国人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向就是:有礼貌,会读书,有远大的人生目标,长大后做一个人人羡慕的上层人。
其结果就千差万别,有些孩子顺应了父母亲的愿望,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出息人; 有些孩子似乎就有点冥顽不化,做孩子的时候,一切平平,长大后,还是普普通通和平平淡淡,和自己的父母亲相比,无法超越,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半点超越的意思。 还有些孩子则越教育,就越朝着父母意愿相反的方面发展:打架斗殴、坑蒙拐骗,无所不为;有些孩子长大后干脆就成为了父母亲的“榨汁机”,专“啃”父母及长辈。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除了归结为每个人的命运不同的原因之外,其它就是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还是形成差别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笔者有一个在公安部门工作的朋友,在谈及自己的儿子时,脑袋摇得象拨郎鼓,这个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仕途上几乎都是一帆风顺的公安干部,是一个朋友眼中的成功者;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自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因为孩子不但读书不行,大学连考几年都不中,而且还事事和父母顶撞,弄得作为父亲的他,看不到孩子的未来。
他也不是没有教育孩子,而且较之其它孩子的父母亲来说,他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更加付出,更加严厉。孩子喜欢踢足球,他担心孩子会影响正规课程的学习,坚决不允许,最后孩子同意不再玩足球;孩子说对英语这门课不感兴趣,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及格,他就要求孩子每天要花一个小时时间专门学习英语,还给他花钱请来专门的英语老师为他补课,孩子的英语成绩勉强进步了,但对英语课这门课的抵触情绪则越来越大,只是不再告诉很凶的父亲……
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传统教育方法带来失败的案例。
教育孩子应该因人而异,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孩子,严格固然可以震慑孩子,让孩子听话。但对于就十分听话的孩子来说,就不要过于严格,否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另外,还要学会因势利导,孩子喜欢足球,已经表现出了爱好,甚至于是天份,就不应该阻拦,要教育孩子学会爱好和基本课程要同时兼顾的方式方法,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孩子的天份保持了,基本课程也没有落下,关键还不会产生和父母亲的对立情绪。
在教育小孩子方面,中国的父母亲一味强调的就是“”让”和“”忍”:受比自己大的孩子欺负,要让,因为他是哥哥或姐姐;受比自己小的孩子欺负,还要让,因为他是弟弟或妹妹。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忍,因为以你的力量,无法改变它;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还是要忍……不是“忍”,就是“让”,完全无原则。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二岁的男孩回家时,经常被一楼的一个女孩拦住。女孩比这个男孩大一岁,父亲发现儿子没有跟上来,就返回去找寻儿子,发现儿子被一楼的一个女孩拦住了,儿子似乎很怕她,不敢上前一步,乖乖地站在楼下。父亲一看就明白,儿子是胆小之故。父亲把儿子带到家里问儿子:你是怕那女孩子吗?儿子回答:不是怕她,是怕她爸爸。父亲一听就明白,女孩子的父亲长有一双凶神恶煞的脸,一般孩子见了都会怕的,就给孩子打气,他对儿子说:儿子,不用怕,她的爸爸打不赢你的爸爸;如果她的爸爸打你,你的爸爸就会打她的爸爸。然后进一步鼓励儿子,说:以后有孩子欺负你,你手边有木棍,就用棍子揍他(她);如果有石头,就用石头砸他(她)……反正不用怕,出了事情,有爸爸挡着。
父亲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受到了岳父的反对和批评,老人家说:哪有这样教育孩子的,会把孩子教坏的。父亲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为他使用的是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自己的儿子被一个女孩子吓住了,说明儿子是一个胆小的人;儿子害怕女孩的父亲,说明儿子已经被大人的“凶相”慑住了……如果还采用“让”和“忍”的教育方法,让儿子“忍一忍”、“让一让”,孩子以后就会更胆小怕事。一般来说,在孩子的心里,父亲是“靠山”,这个时候,作为孩子靠山的父亲就要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给孩子壮胆,让孩子重拾信心。
事实上,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是正确的,自从孩子被父亲鼓励后,胆子大了起来,第二天,女孩还是拦住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假思索地就把她推倒了。以后,这个女孩就再也不敢拦儿子了。儿子从小到大,也再也没有受到其它人的欺负。
这就是因人而异教育方法的成果,如果用同一个方法教育所有的孩子,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鲁迅先生是一个大文豪,但他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有特点,他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他说:“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有一次,鲁迅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妈妈以为孩子胡说乱闹,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女首相搬进举世瞩目的唐宁街10号时说:“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父亲罗伯茨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玛格丽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在家里,父亲要求玛格丽特必须独立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父亲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玛格丽特(也就是后来的撒切尔夫人)长大后逐渐成为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女性首相,其果断干练、特立独行的风格,与她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对孩子的教育,既是最好的,也是最不好的。之所以说是最好的,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有礼义廉耻的内容,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帮助;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因为形成于数千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对于孩子个性化发展不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对于孩子兴趣化培养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尽管我们现在不可能一下子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扭转过来,但我们可以尝试把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的哲学观点融会贯通进教育,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真正“立”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