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发,转载授权请移步至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点冷芝士,或添加小编微信:mtydlzs,备注转载+公众号名称】


" Per Ardua ad astra "——英国皇家空军的格言,意思为“逆境中的明星”。
在二战时期的英国皇家空军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患有近视,为了在空军服役,他们支付了昂贵的巩膜隐形眼镜配制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0000元)和飞行员培训费。在现代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赔本的买卖:用这么多钱去换一个如此高危的职业,智者不为。
然而,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是每一个人的家国责任。近视又怎么了?我相信这些飞行员们透过隐形眼镜同样能看到星星!

为了让你知道他们究竟有多伟大,我要先讲一讲在二战及二战以前作为一个近视眼有多难——他们的眼镜真的太寒酸了…

我们知道,人眼好比一个光学仪器,当物体反射的光线射进眼内时,经过弧形的角膜和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会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地图像,视神经将其传输到大脑进行处理,然后我们才知道:哦,前面那一坨不明物体原来是条狗。
相应地,近视眼就好比一个受损了的光学仪器。因为种种原因(先天性的请自认倒霉,后天性的反思一下是不是王者农药打多了?),原来弯的刚刚好的角膜变得更弯了——眼球硬生生地从一个圆滚滚的球型被蹂躏成了椭球型(即眼轴的长度被拉长了,知道为啥近视的人大多是突眼了吧)。

没有近视时,光线只要走24mm就能落到视网膜上。近视后,眼轴变长了,可光线却还是只走24mm,因此图像只能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大脑也只好接受一个“高糊”的图形信息: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医学上叫它近视(“饭圈”叫它滤镜?哈哈哈哈)。

人类视力受损并不是这几十年才有的现象,早在13世纪人们就开始探索如何用眼镜矫正视力了。第一代眼镜只是一块不带框架的水晶石或玻璃磨制的凸透镜片,当时西方的传教士称其为“读书石”,主要用户群体是弱视的老年人。直到1482年,手持式和铆钉式的老花镜才被发明。
近视镜的发展要晚于老花镜,因为凹面镜在15世纪才诞生。经过一百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16世纪中叶,巴黎的哈莱茹(Hieronymus Mercurial)教授提出可以用凹面镜来校正近视患者的视力,眼镜正式进入2.0时代。但是,此时的眼镜还是没有腿,只有一个眼镜框尴尬地架在鼻梁上。

17世纪,西班牙的工匠为了干活时方便,他们在镜框上系上细绳,然后拴在耳朵上,这种丑不拉几的眼镜被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传教士引入中国。中国古人素来追求雅正端方,怎么可能接受在耳朵上绑麻绳。于是,聪明的中国人不做绳圈,而是在琴弦上坠一个小巧的金属砝码,既能固定眼镜又飘逸优雅(请为老祖宗的风雅点赞)。18世纪,眼镜相继长出了第一条腿——长柄眼镜,第二条腿——现代眼镜的雏形。

眼镜外形不断进化的同时,眼镜片的材质也越来越高级。20世纪,硬质塑料和树脂材质逐渐取代了最初的水晶、玻璃,成为眼镜片的主流材质。同时,另一种眼镜形式——隐形眼镜也诞生了。

光学领域的从业者对下方这枚蓝色的图标一定相当熟悉,它是光学器件领域的巨头——德国卡尔蔡司CarlZeiss公司的标志。卡尔蔡司公司不仅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还于1911年推出了第一副玻璃隐形眼镜。

然而,卡尔蔡司研发隐形眼镜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爱美之心,还为了服务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让近视的德国飞行员能够在飞行时保证足够的视觉敏锐度,卡尔蔡司公司为德国空军研发了一款玻璃材质的巩膜隐形眼镜——这个结论来源于一则一战时期的轶事:据说有一名在齐柏林飞艇服役的飞行员从飞艇上坠落后死亡,尽管他的身体甚至头骨都摔成了制浆,但是他带的蔡司眼镜仍完好无损(不愧是德国制造,佩服佩服…)。

但是,由于缺乏一战时期士兵佩戴隐形眼镜的临床报告的证据支撑,所以这种说法并无从考证,暂付阙如。
二战时期,隐形眼镜的使用就已经比较普遍了,此时还出现了塑料材质的隐形眼镜。在英国皇家空军志愿者预备役(RAFVR)服役的Cross中校曾对二战前后隐形眼镜的佩戴者做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4名受访者中,有39%的患者佩戴这种玻璃巩膜隐形眼镜时,不仅没有产生不适感,在高空飞行时也没有畏光感,甚至有人因为忘记摘掉还经常戴着它睡觉;33%的患者因为佩戴不当、不舒服、眼睛发红、视力模糊等原因没有继续佩戴隐形眼镜。

由此可见,初代隐形眼镜的佩戴舒适度真的不怎么样。而直到1960-1964年,捷克斯拉夫国立高分子研究所制造出第一副亲水软性隐形眼镜前,人们佩戴的都是这种不怎么舒服的、甚至还会诱发眼病的硬质巩膜隐形眼镜——这些选择做飞行员的近视患者们要戴着这样粗糙的眼镜冲上云霄,其中的危险不言而喻。

可能有的人会问了:都近视了为啥还要冒着风险去做飞行员?做一名普通的士兵不好吗?我想这可能就是理想的力量吧。
一名士兵想要加入英国皇家空军首先要经过体检,如果不幸被查出有散光、近视等问题,就需要自费佩戴隐形眼镜。1940年,英国一副隐形眼镜的价格大约是50英镑(约200美元)。按照物价指数计算,当时43英镑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800-3200美元,折合人民币19600-22400元!而体检过关后,迎接预备飞行员的还有高昂的培训费用。
用如此昂贵的代价去换一个高危职业,除了保家卫国的理想,我找不出这些年轻人一定要做空军的第二个理由。

有这样胸怀大义的士兵,二战中英国空军的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1940年7月,希特勒启动“海狮计划”:首先消灭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然后陆军渡海登陆,全面入侵英国。英国海陆军难以抵挡德国空军的炮火,只能寄最后的希望于英国皇家空军。
于是,自1970年7月至1941年5月,英德两国展开了二战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之战。德国投入了2400架飞机,以每天平均出动1000架的规模重点轰炸英国的海空军基地、海军舰艇和飞机工厂。而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数量不足,为了对抗德军的密集轰炸,每名英国飞行员每天至少要执行三次任务。

不列颠空战中,英军损失了915架飞机,414名飞行员。德军损失了1733架飞机和更多的飞行员。不列颠之战让希特勒征服英国的野心落空了,德国陷入了持久战的窘境,为后来的战败买下了种子。对于不列颠空战的结果,丘吉尔这样评价道:“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过这么大的贡献。”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
面临祸患而不忘记国家,这是忠心;遇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诚意。为国家不惜一死,这是坚定;计谋以上述三点作为主体,这是道义。有了这四点,难道还能被诛戮吗?
大丈夫当如此!
【参考文献】
《Salvino D'Armate - Eyeglasses Inventor》
《History of Eyeglasses and Sunglasses》
《眼镜历史的考证》
《Contact lens wear by Royal Air Force aircrew in World War II》
《触摸历史似闻硝烟——看伦敦街头的几件雕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