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要有仪式感?看到知乎上有个高赞答案是这样回答的:
“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那么对于春节这样一个在中国如此重要的传统节日来说,更是需要。
我所理解的仪式感——家人篇小时候,奶奶剪窗花、爸爸贴年画、我写春联……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把家里装点得喜气洋洋;小朋友们通常都是早早地买好新衣服,除夕夜齐齐整整地叠放在床头,等着初一一早穿,欢欢喜喜地去串门儿拜年讨红包。
不过,物质的丰富,仪式的精简,春节正慢慢变成了日历本里面目模糊的一天:过去家家户户贴年画、除夕之夜全家人守岁的传统风俗习惯,似乎在一点一点被消解。过年已经不再讲究一家人必须团聚一道:有的人选择早早出国度假,有的人选择去餐厅吃年夜饭,于是过年的这种仪式感也随之越来越淡。
有一位作家曾说:
“孩子,过年的时候,我让你放下手机,专心致志地看一场春节联欢晚会,并不是因为春晚有多么的精彩。而是我想告诉你:你要记得某些与众不同的时刻、并让它们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曾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里写到: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的确,仪式感可以让我们对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它能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一、热忱而认真地纪念生命中每一个特别时刻
记得我出生的时候,爸爸为我写了一首小诗:“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心中就升起了两个太阳。一个为我驱除黑暗,一个把我的生命延长。”
也是从那一年起,每一个重要日子,爸爸都会拿起他的胶片相机,为我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家里的纸质相册都存满了好几柜子,有爸爸的,有妈妈的,更多的是我的,还有我们全家的合影。
在物资尚匮乏90年代,每一年我生日的视频影像,妈妈都会刻成录影带,替我保存下来;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在脑海中清晰再现我记事以前(3岁前)生日宴的诸多有趣和温馨的细节。
是贯性使然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长大后,每逢家人的生日,即使远隔千里,我都会提前订好鲜花和蛋糕,准时送达。即便不在身边,但我的祝福从未缺席。当然,如果在家,可以亲手制作蛋糕奉上,看着蜡烛在他们眼里映衬出的光芒,无比幸福。
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己赋予。用仪式感去放大每一寸情绪,把每件事情都做成值得回味的纪念。
二、庄重而神圣地对待成长中每一件“大事”
去年七月在曼彻斯特刚好赶上曼大的毕业典礼。很多家庭都是父母盛装出席,一家人其乐融融走进礼堂,显示家庭对孩子毕业的重视。其实,生活中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特别是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时刻。
我所理解的仪式感——家人篇记得考上大学那个暑假,父母为我举办了一场难忘的升学宴,让我亲耳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也是那个九月,他们一路送我到达重庆,只为了看一眼我即将生活四年的地方,那里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我研究生毕业,爷爷奶奶外婆都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一起见证我被授予学位和硕士帽拨穗的那一刻……
我所理解的仪式感——家人篇他们不愿落下我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点滴、一朵浪花、一道微光;他们总会站在我成长路上一个个里程碑旁为我鼓掌和鼓励。
我所理解的仪式感,能够不断地给我们输送自我暗示,用庄重而神圣的心态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三、温暖而长情地告白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每天下班后,爸爸妈妈都会一起去健身房健身,妈妈练瑜伽,爸爸练器械;哪天空气好,会在公园一起散散步。
每个周末的晚上,爸爸总会提前买好电影票,约妈妈一起看一场电影,然后互相交流观影感受。
每个明媚的清晨,妈妈总会忙碌着给她精心养育的花花草草浇水;会准备每周两束鲜花,让空气中弥漫着芬芳。
我所理解的仪式感——家人篇每个在家的日子,我会在午后泡上一壶花茶,准备两本书、一碟点心,和家人享受一个闲适的下午茶时光。
还有每个在异乡和父母团聚的时光,每段旅途的路上,我会早早计划好行程,带着他们去打卡各类网红店,去品尝各类美食,去探寻舌尖上不一样的味道……
我一直坚信,日常的一些看似很小的暖心约定和细节,就能传递我们对家人的关切与亲昵,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只是简单的生存。换个视角看生活,感觉就会完全不同。
琐碎而平凡的日常,在认真生活的仪式感下,变成了温暖又长情的告白。
珍惜每一段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这是难得可以休息的时刻,学会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我们不只是为了终点才出发,沿途的风景同样不容错过。
从前慢,从前很美;现在快,依旧可以很美。
其实,仪式感不过是我们认真生活的一颗心,一颗努力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努力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初心。
生活要有仪式感,才会更有幸福感。
夜深了,盖上松软的被子,喷上薰衣草精油,告诉自己:今晚要做一个甜甜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