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生时代时,最喜欢的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这个时候老师,一般不会再把你当成一个纯粹的孩子,很多时候会在课堂上和你一起讨论课本里衍生出来的一些东西,至少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
所谓课本里衍生出来的东西,一般就是指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历史观点和风流,有时会听的津津有味,感觉就像是听故事。我记得那时候老师说过,能教语文的老师也能教历史,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
这句话起初我并未在意,是后来才逐渐有感觉的,发现读的越多写的越多,这句话就越有道理。简单想了想,果真如此。
文字的表面功夫,说白了就是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就是你的文笔,我之前不只一次的说过,这东西是可以练出来的,怎么练?我得承认我很笨,没什么太好的方法,只能建议多写,写的多了,感觉自然就出来了。不过这个感觉不一定只能写出来,也能读出来,有些人可能会不解,这要怎么读?
先提个引子吧,大家都知道英语,现在的学习方法可能有很多种,但是在十几年前,我们中学时期,对英语的学习方法就是读就是背,天天如此,时间一久,语感就出来了,以致于后来做题很少用到语法,因为读着读着答案选就出来了。放到文学上,这点也适用,多读一读史书,看一看不同时期的文章,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收获。
文字的内涵相对来说就比较难搞了,我也在尝试着改变,不过一直到今天,也只是有一点点感触而已。关于史学文籍,读的多了要读内涵。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著作有理由让我们去好好琢磨一番,必要时结合实际或许能理解的更深。
那对我写作有什么用?很简单,有些人的文字,你觉得很美,很有特点,但容不得深想,经不起推敲,因为里面很空。我记不清谁说的了,只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文字没有灵魂。我们不是大家,只是一个学写的学生,谈不上什么灵魂,转而想到的就只能是内涵了。史书文籍读的多了,无意间,你便多了古人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沉淀,这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去读史书文籍,毕竟今天的文学已经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但个人建议,还是多读一些为好,毕竟古人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仅仅是古人对文学的态度,还有他们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