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原文】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德,仁德就来了!”
【解读】仁与个人的修养相关,它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虽然很高,但只要我们想做一个仁人,仁就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从孔子的言论来来看,他认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修炼,有很重要的作用。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它涵盖孔子提出的所有道德子目。仁德是美德,代表着儒家最高的德行范畴。在孔子的理论系统里,“仁”具有两重性,第一种是从宏大的角度来,博大精深,广远无垠。第二种是从细小处看,是具体而微、琐碎细小的事情。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其实高尚的德行离我们很近,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追求它。所以抱着一份平常心,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多说好话,多做好事,心态越来越平稳,我们就会成为人格越来越高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