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到郊外游玩,其他人家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这个小男孩一个人默默坐在河边凝视湖面。亲友们悄悄地走到母亲身边不安地问:“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母亲坚决地回答:“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这个男孩就是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这位培养了伟大科学家的母亲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她只是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爱着孩子;她了解自己的儿子,拒绝别人给儿子的负面标签。
可这些恰恰也是现在焦虑的妈妈们最最缺失的,如果母亲们都有相信孩子的本能,也不至于相信什么睡眠训练营的呆板训练,致幼子惨死这样让人痛心的新闻了。
想要培养一个能干、自律、懂感恩、会分享的孩子,书中揭秘了三个要点:
1、无条件的爱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得到的最独特的礼物。作为珍贵的独一无二的人,孩子值得我们付出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相信: “如果我做那些父母认为我应该做的事情,他們会爱我的;如果我失败了,或者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他们就不会再爱我了。”
无条件的爱能使孩子相信:“我不是父母的玩偶或工具,我是一个有价值的大,因为我的父母爱我。”
有了这样信念的孩子,会更加相信自己,会自信、自爱、自尊、自强,也会更勇敢地探索自己的人生,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们在小的时候是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评价自己的。
就好像把别人的看法、态度看作一面镜子,从中来判断自己的形象,这就是孩子们所谓的“镜像自我”。
别人认为自己能干,自己就认为自己能干,别人认为自己差劲,自己也认为自己差劲。而这中间,负有抚养和教育责任的父母和教师的看法对孩子们更重要。
所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让孩子们发现并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3、 让孩子为家庭或他人作贡献
在1岁半左右,孩子们的能力慢慢发展了,会相对流利地表达自己了,手更有劲了,跑得更熟练了,也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了,这时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干”,这是最珍贵的一句话,因为孩子知道了快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而得到。
但是这句话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等你长大了再让你干,现在你干不了”“你别摔着了”
“别把东西弄坏了,你到那儿玩去吧”等等;
家长这些充满爱意和关心的话却让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无能,给孩子的自信心带来严重的损害!
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希望被人需要,他们希望能做重要的事。当然,小孩子们不能像大人那样熟练地使用扫把或吸尘器,但是可以训练他们做一些合适的工作。
“做”和“做完美”是两件事,试错和失败是孩子非常宝贵的成长机会。有什么事能比发展孩子的能力更重要呢?
有些家长可能会反对说:“如果我让3岁的孩子帮我做饭,他烧着自己怎么办?”
“如果我让两岁的孩子帮我摆碗筷,把碗摔破甚至扎着他怎么办?”
孩子们烧着自己,把盘子、碗摔破,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父母花时间教孩子如何做这些家务,他们烧着自己、伤害自己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同时,姑且不论这些预防措施,单说如果不让孩子帮忙而损害了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其害处比孩子皮肤上一个小小的烫伤要大得多。
作为父母,要花时间来教孩子,无论他多大,都要成为家庭中的一个有价值的孩子,让他们帮着煮鸡蛋、擦家具、扫地、买东西,或做其他家务,从而成为真正对家庭有贡献的成员。
当我们向他们的贡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贡献表示感谢时,我们就在帮助他们发展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