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电影
在碎片式的讲述里寻找梵高——《至爱梵高》观后感

在碎片式的讲述里寻找梵高——《至爱梵高》观后感

作者: gio33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21:22 被阅读287次

    (本文含剧透,慎点)

    我曾一度怀疑《至爱梵高》仅仅是由上万张油画拼凑而成的视觉盛宴,内容却乏善可陈。但当我从影院走出后才明白,这部影片正是利用碎片化、割裂的陈述,打破元叙事追求的共一性,让我们更加接近了矛盾的真实——在那里,梵高曾经很努力很努力地生活过。

    这是一部有着严重粉丝向的电影。当然,电影公司也颇花了一番功夫。他们请来上百位的画家,复制了梵高的名画。于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些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或者彩色,或者黑白,便都动了起来,变成了电影,进入了我们的眼帘。

    写梵高的电影却是从梵高死后一年开始的。梵高本就活了不长的时间,电影的落笔则更短,只有他患上抑郁症,去奥维小镇治疗直至自杀而死的这短短的六周时间。

    镜头追着邮差的儿子,影片的男主角,从阿尔勒到巴黎,又从巴黎追去了奥维小镇,寻找一封信的收件人,寻找梵高,寻找梵高真正的死因。

    沿着男主角的视线,我们见到了不少人,阿尔勒的众人,男主角的邮差父亲,巴黎的画具店老板,还有梵高生命最后一站里奥维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加歇医生的女儿、女管家、小旅店的女老板、河边的钓鱼人……而梵高则活在了这些人的讲述之中。

    《夜间咖啡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因为我怀疑这部影片不过把梵高的画作拼凑了起来,而内容却乏善可陈,不过一场博人眼球的视觉盛宴罢了。

    直到进了电影院,才明白原来这片子的妙处就在于这所有人的讲述,甚至包括梵高他自己的。

    这样的手法其实是后现代电影的典型做法。按照著名学者利奥塔的假设,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元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

    正如在这部电影里,梵高这位画家和他这个人的形象,并不是由单一的电影镜头来描述的,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从影片中渐渐浮现。有意思的是,这些碎片式的讲述是含混的、不确切的,甚至让人起了疑心的。

    比如画具店老板讲到梵高的葬礼时,说加歇医生是哭得最伤心的那个人,但他最后却拿走了梵高所有的画,说是用来抵偿他治疗的费用。但据说和梵高关系很好的弟弟提奥却很信任他,也没有阻拦他这样的做法。如此的讲述,本身便是断裂的、局限的、矛盾的、不稳定的。

    于是,梵高便活在了这样的讲述里。所有的讲述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角度、他们的好恶、他们的理解、他们的私心。他们在一边讲述着,你却在一边怀疑着。怀疑这讲述里到底有几分真诚,又有几分隐瞒,怀疑梵高到底是不是他们描述里的那个人。

    影片的男主角

    关于梵高的生是这样。关于梵高的死,每个人的讲述也都不一样,也都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视角和矛盾。男主角的父亲说梵高在六周前还是很平静的。画具店老板说他走的时候还对前途充满了信心。而马泽里医生则很坚持地认为梵高不可能开枪自杀,因为以子弹穿入的角度和力度,自杀是绝对不可能的。还有自杀用的那把枪,有人说是医生家的,有人说是旅店老板的,还有人说是镇上小混混的。

    到处都是矛盾,到处都充满了疑问,到底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或者另有蹊跷和隐情?

    终于,男主角和为梵高治疗抑郁症的加歇医生见了面。医生在梵高从开枪自杀到临死之前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好像,加歇医生是最接近于真相的那个人。

    本以为同加歇医生的谈话可以解开所有的谜题和困惑,但结果却刚好相反。

    医生说六周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抑郁症病人产生自杀的念头。他还说到梵高拮据的生活让一直资助他的弟弟深陷苦楚,他还说梵高的死也算是帮了他弟弟的忙。这好像,也不算是答案,因为什么都没有说。梵高到底是不是自杀?他和加歇医生的关系到底怎样?他和弟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他到底受不受小镇人的欢迎?甚至,他是不是一个好人呢?到最后,所有的疑问都没有被解决,只多了更多的问号。甚至让人放弃了去解决它的念头。

    最后,邮差的儿子回到了巴黎,和父亲一起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天空,读着梵高给弟弟提奥写的第一封信。那是他来法国画画的源头,是起点,但却不是答案。

    《罗纳河上的星夜》

    整部电影的叙事风格就和由梵高油画拼接而成的画风一样。而引用、拼贴便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尤为如此。每一个人的讲述,包括和梵高接触过的这些人,包括梵高自己写的信,其实都是碎片,都是断裂、局限和矛盾的。好比一堆散碎的马赛克,到最终也没有拼出一张完整的画作来。

    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并没有讲述一个好故事。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这种碎片断裂式的手法早已经不新鲜了,尤其当它被用到一部传记影片里,更加别有深意。

    你又想知道什么呢?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本就不好定义。好比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至爱梵高》也是如此。这种开放、多元、碎片式的讲述本身便很有趣,就好像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在澄清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误导和遮蔽,会让你去分析,让你去猜,让你产生不信,产生怀疑,也同时产生一种好奇心,让你带着悬念把这部电影看下去,去寻找那个被层层讲述压在最底层的真相。

    而且,在这样的讲述中,观众不仅在努力了解着梵高,也在无意中了解了生活在奥维小镇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喜怒、他们的痛苦,还有他们的恐惧。

    他们在讲述梵高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们自己。一幅小镇的图画,便在这些生动的讲述中逐渐构建了起来。

    只是很遗憾,讲述的结果是没有结论。这也是电影被很多人诟病的原因。然而,没有结论就等同于没有意义吗?除了讲述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结论,真的就有意义吗?而什么才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梵高这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本就是不同的。在女管家眼里,他是医生家的祸害,让这个家从此不得安宁。而在医生女儿的眼里,梵高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她不该爱上他,从而毁了他的绘画前途。而加歇医生呢,则依然会羡慕并嫉妒梵高的才华。而在旅店女老板的眼里,梵高却又是个亲和、好相处的人。

    是的,一个凑都凑不起来的梵高才是真正的梵高。每个人在看他的时候,都带着他们自己的滤镜和他们自己的角度。这也许才是更接近于真相的事实。

    这部影片其实并不难懂。它不想为梵高勾勒出清晰而完整的形象,也并不想去探究梵高具体的死因,甚至都不在乎观众能不能从片中辨认出他们熟悉的画作来。影片的意义便在于这些割裂的、碎片式,怀揣着各种动机各种目的的讲述之中。而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存在的真实状态也许便是如此吧。你被别人讲述着,也在讲述别人的时候讲述着自己。

    我最喜欢的一幅梵高的画

    而梵高呢?即便无法在别人的讲述中形成统一而清晰的形象,但这于梵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依然过着他自己的生活。他用八年的时间来创作。虽然有生之年只卖掉了一幅画,虽然他穷困潦倒。虽然他踌躇满志地把高更请来和他一同作画,虽然高更因为穷困没前途而离开了他。

    而他呢,则依然用他的画笔,画着最明亮的色彩和最流动的线条。他站在黑暗里,却画着光明。

    至少他的心是光明的、亮丽的、鲜活的。否则他不会很努力地去医治他的抑郁症。也不会在生命的最后几周里,还坚持给弟弟写着一封封的长信。更不会把小女孩抱在膝盖上,耐心温柔地给她画一只最简单的鸡。甚至,他还会交些狐朋狗友,还会很羞涩地同女人搭讪说笑。甚至,他还在最后的日子里追求过一段恍惚朦胧的爱情。

    即便别人无法理解他、接受他、认同他,但他正如他自己笔下的画作一样,他的心依然向往着火热的生活,向往着明亮和灿烂。尽管,在别人的讲述里凑不出他完整的画像,在碎片式的拼凑里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梵高,但我们沿着影片的蛛丝马迹,却多少知道了他曾经很努力很努力地生活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onthewayto:我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梵高的黑白纪录片,其实也属于电影。至今对于他发病时候的痛苦影像记忆犹新。最后的时光,他经常出现幻觉,醒着的时候不是画画就是头痛发狂。后来他放弃治疗自杀了。其实我觉得他终于解脱了。
        onthewayto:@gio33 我本身学美术的,我看多了梵高的画了,真有点受不了。而且我那时刚好又在研究尼采……
        gio33:劝你读他传记。渴望生活。他和高更那段,好玩死了!
      • 明远2015:这部电影在大众看来,属于烂片。只是为了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而拼凑了梵高的所有画作。镜头下,一会儿会出来一个人物,阐述几句关于梵高的信息。整个电影,看不到清晰的叙事逻辑,片尾没有也得出明确结论。

        但实际上,这种拼贴碎片的叙事方式,是后现代电影常用的手法:多元式的话语异质。不同人(包括梵高自己),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梵高的生和死。所有这些包含各种视角和矛盾的叙述,就像一块块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碎瓷片。本片只负责尽可能向观众呈现出所有这些碎瓷片,不负责得出结论。

        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结论,并不妨碍梵高就是梵高。不仅仅是梵高,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被他人和自己进行叙述、评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就是自己。

        我们从影片可以感受到,梵高一直都在努力追求光明,这就足够了。
        gio33:@明远1991 说得太好了!
        明远2015:我理解到位了吗?
      • 唐瞬:于是,梵高便活在了这样的讲述里。所有的讲述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角度、他们的好恶、他们的理解、他们的私心。他们在一边讲述着,你却在一边怀疑着。怀疑这讲述里到底有几分真诚,又有几分隐瞒,怀疑梵高到底是不是他们描述里的那个人。
        gio33:@唐瞬 是啊?但其实,这是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gio33:@唐瞬 你这是,想说啥?
        唐瞬:特别喜欢这一段,这个视角,以及由这个视角延伸出来的,也是从心底流泻出来的,如泉水般的话语。真像是话给身边的一位知已听的。
      • b96cd84e8afb:每个人在看他的时候,都带着他们自己的滤镜和他们自己的角度。这也许才是更接近于真相的事实。。。。。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确实很难,尤其是了解一个在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人,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很难真正客观的做出评价,但是画家至少留下了很多作品,从中能了解到他精神世界的片段。从梵高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也能感觉到他极端的热情,或者说狂热,也许正是因为爱,才选择结束。。。。。天才和疯子的界限总是不甚明确:cry::cry:
        gio33:@I意乱情迷I 高更也可开心了,刚去的时候。然后他俩就吵翻了。再然后梵高就割了耳朵,然后就抑郁了
        b96cd84e8afb:@gio33 大家都说这么说啊……想想,他为了高更画了一屋子向日葵,结果见面就吵起来了:sweat::sweat:本来就没人欣赏,好不容易来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被打击,感情又总走背字儿: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但是从他早年的经历来看,他的狂热确实不是正常人。。。。
        gio33:悄悄说,按电影里的逻辑,他是被高更气的:smile:
      • 饕餮思文:灶台。
        gio33:@饕餮思文 一样么么哒!咱俩绝对有的聊啊!
      • 明远2015:地板
        gio33:@明远1991 么么哒!
      • 板栗大大:沙发
        gio33:@Flora910504 么么哒!

      本文标题:在碎片式的讲述里寻找梵高——《至爱梵高》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jy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