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
这是一篇表意明确,简短朴实的散文。对于学生一望而知讲什么,老师一望而不知教什么的课文,是对教师最大的考验。
这篇课文,我琢磨了很久。总想教一点学生看不到的东西。
我让学生看标题《散文两篇》,说说对“散文”体裁的认识。然后读课文,谈谈这篇散文与之前认识的散文有何不同,引出“哲理散文”的特点。
再次浏览课文,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这是课堂上经常问的一个问题,但这篇文章却很难说清楚。于是,我告知方法,看看每一段讲了什么,划出中心句。有了方法,学生很快就清楚了文章内容,也把握了文章的层次,同时还掌握了提炼非叙事类散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然后,试着给每一层次加一个小标题,可以运用文章中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但要说出这样拟的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一层次的内容。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在三个层次中,你认为作者写得最精彩的是那一个层次?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层次最精彩。
大家一致认为写得最好的是“神奇的生命”一段,因为这一层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画面,直观地表现了生命的神奇。
美美地读这一段,读出感受“神奇”的味道。
如果严文井要发一组“神奇生命”的朋友圈照片,已选择了小草钻出土和小牛犊跳蹦的两张图片,你再为他找一张合适的图片,来更具体地体现生命的神奇。试着用语言描绘你心中选择的图片。

这一环节有点难度,既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画面主体意象的选择,背景色彩的搭配,需要对“神奇”的理解,更需要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力。
最后一个问题,作者赞美生命的立足点是什么?文章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文章说得非常清楚,内容理解不难,难的是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体现着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如果拘泥于个体小我,那么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暂的,是易逝的,是无常的,是可怜的,是无奈的,是值得同情的。
只有跳出小我,忽略小我,站在生命的长河中,看一万年前和一万年后生命的永恒美好,看肆意奔腾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河水,就不会悲观,不会叹息,就会赞叹并感恩生命的奇迹。

其实,我们个体的生命也可看作是一条生命的长河,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遇到的种种让我们喜怒哀乐的经历,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棵水草,一块鹅卵石,一朵浪花,并非长河的全部。
当我们思考问题时像作者那样打开视野,抬高格局之后,当我们站到生命的长河中反观自己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我们都不会伤感,不会绝望,不会放弃生命。
我想,这样的理解深度,是学生读不到的,但又确实是学生所需要的。
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也能上出深度和厚度,很有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