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① 以囤积知识计量学习效果
这个误区的具体表现是:在阅读过程中在抄下所谓的“金句”,积累成的一叠叠笔记,以此证明自己在学习;按下“收藏”键和“保存到网盘”,给自己营造的一种“我正在学习”的虚幻的获得感。
怎么破?
找一个早上,在个安静的地方用30min回忆昨天你输入的信息,并写下来。这个方法可以让你跳出这个学习误区,破除这种虚妄获得感。
误区② 以耗费时长计量学习
具体表现就是跟自己说,“我今天呆在图书馆2个小时了!”“我今天看了2个小时书了!”,以此告诉自己我很勤奋。
我还有一个可笑的经历分享:有时候我会进入梦境思考今天让我困惑的问题,然后以此为借口跟自己耍赖,想:我在学习思考着呢,让我多睡一会!我竟然用梦境中“思考”的时间,计量我的学习投入!(虽然我知道我醒来会全忘记的)
怎么破?
稍微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觉察一下在我们所谓的学习时间里,干了多少不是学习的事,比如刷微信发呆神游。你会发现,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很多时间,但却毫无进展。其实,学习的实际投入=投入时间×效率。怎样提高效率?管好自己,专注学习呗。
误区③ 重输入而轻实践
很多时候,我们会很饥饿地汲取很多信息,但就是不会主动给自己创造场景运用,也就进入了一个“重输入而轻实践”的学习误区。
例如汐米高考之后,老泡一些关于怎样穿衣的“知识”,但看完之后并没有让我涨多少选衣经验,反而脑子里多了很多条条框框。2年后的现在,我发现其实买多了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衣服了,更重要的是多穿多选而不是输入那些信息。
再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一个软件的时候,有没有人是看了整本书之后,再动手做的呢?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做中学。看几个步骤,做几个步骤。
采铜老师在《精进》中提到,“不管我们想学或者正在学的是哪一个领域的知识,我们都可以想一想,如何不把它当成是一种静态的、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而是把它当成是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东西、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
比如看到这里,你就可以想想如何改进现今的学习计划,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避开“重输入而轻实践”的学习误区。
误区④ 学习以材料为主,而不是以己为主
81期的小行动中,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出来的:
- 确定选题:例如计划学习董如峰先生的《情商训练营》
- 实施学习:边看视频,边用思维导图把逻辑框架记录下来
- 回顾整理:根据笔记加上自身经历和感悟,修改成文。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的搬运者, 我想采铜老师这样描述更准确,“这种学习中,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精确性、完整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学习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乃至困惑,却可以被搁置起来,不闻不问。”
意识到这个学习误区之后,我调整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 在印象笔记新建一条笔记,写下关键词或关键句(例如:学习)插入日期,说明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个知识点的。
- 看书的时候,有跟这个主题相关的句子,就输入到印象笔记,注明来源。摘抄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它是一个逼迫自己减慢思考速度的方法,与李笑来老师的“只字不差地阅读”相似,然后记录摘抄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闪念。
- 以后有任何关于这个主题的信息都补充在那条笔记里,日积月累,也就能对比哪些信息更重要的,哪些只是枝末。
这就是我跳出误区④的方法,这算是我对李笑来老师的“打磨概念”一个实践,也算是明白了“渐修”和“寸进”之后的小行动吧。慢慢地想透一个又一个概念,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点一点地囤积别人的东西,输入之后不处理就直接输出。
虽然我成功跳出了误区④,但其实我觉得学习就是跳入一个坑,跳出来,又跳出一个坑的过程,鬼知道我现在跳入了什么坑。
其实上面说的每一个坑,都是汐米的经历总结。希望你看了这期小行动后,能意识到你如今的学习误区,并避开。
学习专题
学习的态度: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习的作用:学习到底有什么用?
自学的三个重要途径
1个小窍门,提高思考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