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现自己忘性很大,书读过后大多不记得了,曾经熟背过的,似乎已记不全了,有时看自己的读书笔记,都觉得有一点陌生,这是我写的吗?
今天看到摘自王阳明《传习录》上的一段语录: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看来读书记不得自古就有,非我一人之行为,(有一点小小的释怀)。
读书不记得怎么办?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是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
我为自己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还继续读找到了一个好理由。
细想想很有道理。我的不记得跟没读过差别很大,没读过《论语》怎能有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又如何知晓孝悌为仁之本矣,怎得知礼明德。没背过唐诗宋词,怎么能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无穷。我的不记得只是以前学过的已不能熟背,而不是全然不知,书中之理已潜移默化地溶入到思维之中,似好雨润物,于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心田,体现在了平时为人处事的改变中。
读书的目的是发现自家心体。如果我们读书,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不能在我们内心发现、不能让我本寻找到自己的本心,那么我们将什么也得不到。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坚持读书。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