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的韵味——架在屋顶上的乡愁

作者: 太阳的梦想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09:33 被阅读0次

    习惯了老家的屋瓦建筑,两片板瓦中间压一块筒瓦,便有了一种梯次的视觉冲击。尤其是那老屋面,碧绿带点金黄的瓦松,强劲的生命力,穿透的画面感,勾起了儿时无尽而遐思的梦,也把那好奇的心牵着走了好久好久,直至走出大山,走向有待问知的世界。

    中国的传统建筑,瓦片是不可或缺的屋顶元素。1976年,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有很多的板瓦、筒瓦和半瓦当。对一根炭化木柱进行放射性炭素测定,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此推论,瓦片的使用不迟于西周早期。

    瓦片是粘土烧制的,先将粘土反复踏制,形成粘性极高的泥块,再盘筑制成或大或小的圆周形泥坯,然后将泥坯剖开,大的泥坯四剖为板瓦,小的泥坯对剖为筒瓦,微晒阴干后入窑烧制,就成了瓦片。土质不同,烧制成的瓦片颜色呈砖红色、青灰色或灰色,厚薄不均但不明显,表面粗糙,纹理杂乱。板瓦仰铺在房顶上,筒瓦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瓦片之间用生石灰连结粘紧,牢靠又稳固。

    老家是滇西北一个汉族白族杂居的小村庄,受汉族多来自明清时期安徽一带后裔的影响,建筑都有徽派的身影。民居多是二层的土木结构,一层和二层之间是退台式的梯形屋顶,为确保屋面下水,都是那种一色30至45度倾角的青灰色瓦屋面。白墙青砖、小桥流水、杨柳飘垂、夕阳晚照、牧童回归,这些美仑美奂的小村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古朴灵逸的画面,这就是我那遥远而鲜活的童年记忆。事隔多年,在这些犹如影片一般的思绪里,瓦片和青瓦屋面构成了动画般的故乡记忆。

    不得不承认,老家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那种歇山式屋顶上的瓦片,对我精神世界的传承,不亚于凝固的音乐,刺穿了我的灵魂,并陪伴着我整个的生活。纵向排列的瓦片,可以让屋面过渡之处平滑而连续,让建筑本身更显飘逸。在观赏瓦片的时候,我的视线自觉不自觉地从檐下伸向屋面,伸向屋顶后面遥远的天际,还有那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

    还记得,小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跟着家里的那只大灰猫爬到一层的瓦屋顶上,与大灰猫一起躺在瓦面上,仰看那一朵朵云彩舞动出一个个说得出名称和说不出名称的各种动植物,那不停变幻的云朵也勾起了童年的幻想和求知的思绪。当夜晚来临,滇西北的夜空格外的澄碧,星星和月亮特别的明亮,距离自己很近很近,仿佛伸手就能揽进怀里。不知不觉间,我、大灰猫和天上的星星月亮都睡着了,就连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把我和大灰猫抱下屋顶也不知道。

    下雨天的日子,喜欢听雨滴落在瓦片上嘀嘀答答的声音,那声音时而急骤,时而缓慢,听得多了,就感觉了其中的节奏和韵味,那是一种沉浸在孩童内心深处的天听。或者躲在屋檐下,看着雨水从那片片层叠的板瓦头上跌落,时而汇成一道如梦似幻的水帘,时而变成一排排细丝临空而下,雨水跌落地面时,形成风格各异的水花,那感觉要多美有多美。

    瓦片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陪伴。有时和小伙伴在野外嬉戏游玩,感觉累了的时候,回眸间,已是夕阳西下,家家户户一层那斜坡的瓦屋面上伸出的高低不齐的烟囱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微风里,那农家柴禾特有的炊烟丝丝缕缕粘在瓦片上,盘旋在房屋边的竹丛里,那一幅幅惟妙惟妙肖的画卷,熏陶了我整个的童年生活。

    瓦片之美,美在古朴,美在自然。瓦片静静的躺在屋顶,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守护着屋檐下我那颗弱小而多思的心,从而凝结成一段段深刻而梦幻的期昐。

    远离故乡,生活在一座座钢筋水泥砌成的现代高楼之中,瓦片渐离渐远,不知什么时候,瓦片成了一种故乡记忆,并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和底纹。只是,流淌在瓦片上的记忆,已经成了一种乡愁。这种烙印的乡愁,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风情和韵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瓦片的韵味——架在屋顶上的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pw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