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自己吗?如果不知道是否爱自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找一个安静的独处的空间(比如家里的洗手间),面对镜子,说:“我爱你”。一定要看着自己,慢慢地,重复说。如果你爱自己,说到最后你会笑起来。如果不爱,你最后会哭。
第一次看到这个测试时我在脑海里想象了测试的画面,根本不用亲自去做,我立刻哭了。原来,我不爱自己。我之前从不知道我不爱自己。突然间,我意识到这正是我长久以来自卑焦虑,苦苦挣扎却得不到解脱的根源。
我的成长可谓一帆风顺,乏陈可谈。从小成绩不错,相貌不错,性格也不错,一直到我叛逆期前都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之后出国、结婚,不用过负重前行的生活。一路走来灾别人看上去都很美。这样幸运的顺境里,我却成长为一个紧张、焦虑、表面追求完美,内心缺乏自信的矛盾体。我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不敢挑战自己,始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总是不自觉的取悦他人,对取得的成功归因为幸运,而对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天赋及能力的欠缺。我的日记里充斥着对自己的失望和批判,无论人生多么顺遂,无论拥有多少令人羡慕的东西,如果自我脆弱,你始终还是不快乐的,一点点的波折便让你溃不成军。
知道“不爱自己”这个症结后的很长时间,我一直在追寻原因。心理学著作里常常提到以下因素:
1.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漠视或虐待。
2.因为先天容貌或身体上的不完美受到他人的嘲笑或嫌弃。
3.单亲家庭里缺失的父母一方带来被抛弃被拒绝的感受。
4.成长过程中有过重大创伤体验。(比如兄弟姐妹发生意外,或遭遇性侵)
我应该都没有以上因素,我母亲几乎试我和哥哥为她生存的全部意义,那我到底为什么不爱自己?在Self-Love Secrets一书里,作者说起她自己的经历:她出生于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 ,外婆虽然尽力照顾她,却经常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是男孩”,从不掩饰对她的失望。外婆对她的不认同让她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一个错误,自己的出生毫无价值。
这个故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整个童年和少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离婚了,你一定要争气”母亲很爱我,但这句话贯穿了我的整个成长。在我的解读里“要不是为了你”被理解为我是造成母亲无法摆脱不幸生活的元凶,“你要争气”表示为你必须优秀完美,达到别人的期望才是好的,才值得被爱。我还记得小小的我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路上偶遇母亲的同事王阿姨,王阿姨说,你女儿真好看!我咧着嘴笑的春光灿烂。同王阿姨分开回家的路上,母亲说:你真以为别人夸你漂亮你就真的漂亮吗?那是因为她是妈妈的同事所以客套一下夸夸你,你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吗?原来夸奖可以是假的,原来夸奖也不是因为我好,原来,我不好……成年之后,这种自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求完美而对自己过于严苛,拥有再多也仍然不能够欣赏自己。
也许你不以为然:漫长养育中的爱与关怀难道不足以抵消一句无心的话? 把任何心理问题都归结为儿时的经历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我也曾这样质疑。直到自己做了母亲,在学习如何爱孩子的过程中,才找到答案。孩子天生有爱父母的能力,但他们还不会爱自己和原谅自己。九岁前他们不能进行逻辑思考,无法区分“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行为)”和“我不好(自身)”之间的差别。在我顺风顺水的童年,“我不好”的羞愧传达的是如此清晰。
追根溯源并并不为加责他人,只为了解自己,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寻求改变。我开始记录对自己的评价,记录脑海里与自己的对话,生气的时候,崩溃的时候,觉得人生如此不堪的时候,记录下这次负面情绪的导火线,自己的反应,在心里对自己说了些什么,对他人有什么抱怨……只管记录,不加评价,等平静时再回头去看,不知不觉对自己说的话最能体现你与自己的关系,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寻找改变的突破口。
纪伯伦在他著名的诗里写道: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同样地,我们每个人,也不是父母的孩子,而是生命自身的孩子。没有哪个孩子能拥有完美的成长环境,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不受原生家庭的塑造。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这样那样的创伤,但只要愿意,我们仍然有疗愈的力量。仍可以学会“爱自己。”爱自己” 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只有自己美丽,优秀,聪明,有魅力才值得爱,不是只有完成父母或社会的期望才值得爱。借用育儿的理念,让我们允许自己与别人不同,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表达负面情绪,允许自己想要得到更多,也允许自己说不。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自己温柔对待,愿我们能勇敢地做自己,并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有爱,生命必将绽放,给你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