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儒家。想到的是孔夫子的四书五经,以及后来的儒家的继承者比如朱熹和程氏兄弟的理学等。好像我们的祖先只有儒家一支。现在的所谓的传统文化的热烈提倡者,当跟你讲到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时候,无一例外会告诉你儒家的理论观点。什么温驯谦卑恭敬有礼貌谦、什么孝顺长辈、尊敬长者、尊经上级领导等。儒家讲究,做人要守规矩,必须有尊卑高低之分。要有仪式感,重视祭祀。国之大是维祀和戎。这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现在社会上兴起的古代热,也是为儒家马首是瞻,好像只有儒家才是古代智慧大全。
其实,古代,尤其是春秋之时,是一个空前的百花齐放时期。各种学派各自争鸣,各自绽放各有追随者和继承者。现在,很多中国人无缘接触除了儒家的第二个学说,实在是我们的遗憾和悲哀。我们的祖先有那么开放的思想,有那么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创造了很多现在看起来都非常先进的学说,可惜,我们没办法看到。
古人的学派,精彩纷呈,各有主张,有些是争锋相对和大相径庭的。当时,孔子的学说就遭到了墨子和后来庄子的猛烈抨击。他们的学说就跟孔子的儒家背道而驰,互不相容。墨子批评孔子的克己复礼是浪费财力物力,建议省去祭祀用的金盆银罐陶瓷器皿,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而庄子更是宣扬人是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要别人给他设置一个别人认为好的的生活方式。这些就跟孔子给人定的很多做人的规矩相左。
庄子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吃西瓜不喜欢吃南瓜,而有些人喜欢穿黑色衣服不喜欢穿花色衣服。这些是人性,不应该受到遏制,不应该给他们规定必须穿什么衣服。庄子还举了一个千里马的例子。说伯乐是个扼杀个性的家伙。千里马本来在草原上快乐地生活着,他非要把人家圈起来,又是钉马掌又是装马鞍子,搞得人家很不自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能有这样的思想,可是时代进展到今天,我们的概念里,还是固执地认为,好像所有千里马都盼望遇到伯乐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替别人思维的毛病做作怪。这就是我们片面吸取古代思想的表现。
自从“论语”被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声情并茂赋予现代人的庸俗意识之后,论语似乎成了小学生的必修之课,各种讲解的论语班如雨后春笋一样从地表下冒了出来。很多家长愚昧地认为给孩子背几首论语里面的只言片语,就能让孩子变成一个圣人,至少可以让他变得聪明。尽管他自己都不知道论语是在讲什么,但是不影响他在别人面前大谈特谈论语的高深,智慧和包含的宇宙之理,不影响他对论语的敬佩和崇尚之情。我真的不知道他的这些崇尚和敬佩是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