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绘本?
个人认为,绘本可以理解为配有简单语句/段落的图画书。
怎样选绘本?
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选绘本5要素:
画面感强、有立体感更好
好玩但不低俗
1本比10本强
买书不是用来当摆设,得读
不同的孩子喜欢的书不会一样
怎样读绘本?
先看一下常见读绘本的几种错误情况:
第一种、讲几句就停下来问孩子
“妈妈讲的这段内容,你听懂了吗?”
“大象游过了岸,你看到了吗?”
“你有在听我讲吗?说说我刚才讲的是什么”
当你没有把一个故事讲完时,不要停下来问孩子任何问题。
因为当孩子聚精会神听故事的时候,他正在调动每个脑细胞、试图记住你讲的故事内容。如果这个时候你以为讲一段停一下、讲几句问几句对孩子的记忆有帮助的话,你错了。
第二种、被孩子的提问打断后偏离自己读绘本的节奏
有很多孩子喜欢在妈妈讲故事时,不断提问、不断打断。
“妈妈,你说大象为什么不能坐气球呢?”
“妈妈,我不喜欢小猴子和小蚂蚁一起玩。”
碰到这种好奇宝宝,妈妈们也是是否无奈。放任孩子的问题不予理睬也不会,但如果每次都被孩子提问打断,一个故事就没法完完整整读下来。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事先告知。
“妈妈要开始讲故事了。我们有个游戏规则,就是在妈妈讲完故事之前你不能提问。所有的问题要等到妈妈讲完故事后问。确保你自己记住自己想要问的问题。”
第三种、在没读透1本之前天天换花样读
很多妈妈非常积极,加上市场上太多种类的绘本。如果你觉得看看这本也好、那本也好,结果统统买回家的话,势必伴随一个结果:我要给孩子都讲一遍。
诚然,故事讲得多不是坏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不满3岁的话,基本上孩子是不喜欢每天讲新故事的,相反,孩子更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
所以,如果你想给孩子讲更多故事的话,先得等孩子“听厌了一个故事”再说。
第四种、当孩子渴望你读更多的绘本时,懒得多读
这种情况是与前面一种情况截然相反的。当孩子3岁以后(有些要到4岁甚至更晚)孩子会希望听妈妈讲更多更有趣的故事。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的关系,懒得给孩子讲更多的故事。
这就导致孩子的求知欲被硬生生踢了回去。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受到父母的拒绝后,就会将这个求知欲转移到其他会给予Ta回应的东西上,比如:电子产品,游戏,动画片等。
虽然现在这个时代完全杜绝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也没必要,但是任何电子书都代替不了纸质书的魅力。
第五种、用有声绘本代替父母本身的朗读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建立在前面一种情况的基础上。
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有声绘本/点读书上以后,父母的存在意义就基本消失了。有声绘本这个工具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是父母的声音不是有声电子产品能够复制出来的。
孩子长大以后回忆出来的童年就会变成这样:小时候,爸爸/妈妈/爸妈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我没有一点印象。我都是在和机器玩/对话。
第六种、父母自己不读,老人读
10个家庭里面,基本上8个都是老人在代替父母带孩子、陪伴孩子。不过我知道很多父母也是情非得已,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所迫。但有得就有失。
我堂哥的父母算是比较有文学素养的人,从小也是他们带着孙子。我记得堂哥的妈妈跟我说过:每天晚上会给小孙子读读故事、读读唐诗,并不是真的要孩子去背出来,而是给孩子一种语言情感的传递。读得久了孩子就会跟读,跟读久了孩子就能复述,复述以后孩子就会开始自己能讲新的故事。
在这样的爷爷奶奶教育下,这个小男孩确实很能讲故事。但是我相信在他心里,一定更渴望讲故事念唐诗的不是爷爷奶奶,而是爸爸妈妈。
第七种、爸爸不参与亲子共读
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基本上10个家庭里面9个爸爸都是这样。余下的那个爸爸要么是有时间,要么是够耐心,但更多的是这个爸爸懂得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亲。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闺蜜,她的女儿就是和爸爸在一起玩的时间更多。事实证明,这个孩子的性格就非常好。而大部分妈妈带孩子为主的,因为爸爸缺失导致的妈妈情绪不稳定,哪怕是在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不好的情绪,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有人就问我:那你是怎么样做的呢
先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重心
白天尽量省下说话的力气
睡前保证最少10分钟给孩子讲1-2个故事(有时候会因为孩子想听,讲几个小时的都有)
爸爸不讲故事是爸爸的选择,妈妈要讲故事也是妈妈自己发自内心的选择
缺失的东西,就去补。
你能做到的,未必别人就能做到;你不能做到的,当然也别要求别人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