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是传习录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意思,明白“导致一个行动的关键在于知道行动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提供动力,方法决定效率。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行动中止。很多时候,我们归结为动力不足,也就是没有把问题想清楚,即“未知”。那我们究竟需要想清楚什么?显然是“到哪里去?”应该是生命的发展方向。
一、生命追求可能性,把想象变为事实
我们来看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小到病毒,大到植物,无不在疯狂扩张,无论怎样扼制,都抑制不住他们扩大再扩大。人类也是如此,单从数量上看,历史上虽有波动,但趋势还是持续增长。当然,除人类外的其他生物,目前看是围绕“图存和繁衍”这两大问题不断演化。好象是并不知道进化的方向。那人类知道了进化方向吗?也未必。但人类已经突破了“图存和繁衍”这两大问题,追求形而上的东西,也就是身体之外的东西,更多的是向未知领域探索。换句话说,我们人类有动力去探索未知,而这种探索驱动了行动。虽然“未知”,但依然行动。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观点:实践出“真知”。既便没有方法,也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找到方法。我们不知道该走向哪里?但我们仍在行动。背后的逻辑就是奋发争取。甚至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认为自己要做些什么。这种感觉就象是刻在基因里一样,与生俱来。这种感觉也推动了人类整体的预期。我们不知道向哪里进化,但我们模糊地选择去把未知变成已知。宗教对于神的想象,小说家对于未来的想象,科学家找到理论支撑,企业家把想象做成产品变为现实,这一步步探索的历史,也是生命向前发展和进化的历史。
二、行前之知在于静,静而生慧
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在于够超越两大问题所困。比如,人可以做到舍身取义,人也可以为了兴趣而废寝忘食。动物只受本能驱动,知行合一。从这点上看,人实际上是始终追求行前真知。
首先,“知”是经验或知识的形成。除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从初生到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多数不会超过一年。而人类出生时没有任何技能,成人后基本无所不能。这个过程中,所有技能无不是通过学习而掌握的。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觅食也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都是本能驱动,它们从未想过为什么这样?更未想过使用工具来提升效率。人类则不同,既能学会技能,也能把学习技能的方法总结下来,形成记忆,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承下去。
其次,“知”是理解事物的“本真”。火的本质是温度高,小孩子伸手摸过火炉后不会再次尝试。因为,手和火炉接触发生关系的结果是被烫伤,产生痛感。小孩子最后能够理解这种关系,不会再莽撞行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认知的过程,他会把当前的状态和过去的经验对比,评估风险后才会有所行动。这个过程也许很长,也许很短,短则零点几秒,长则经年累月。这个过程同样称作思考,这个过程更是“静”的过程,没有思考比对,通常无法决策行动。
第三,真“知”是反本能的。动物是受本能驱动,情味浓烈,立即引发行动。人类未有“三思”前,一样会冲动行事。殊不见一战、二战这些战争的后果都是涂毒生灵,可历史上千千万的战争还是爆发了。为什么?不能不说是“冲动”所发。因为,本能活动无不伴有相应的感情冲动。斗争与愤怒相俱,逃避惊恐相伴。一切感情冲动都是理智的障碍。如若能屏除感情冲动,理智就产当了。战争发动者如若静下来计算利害得失后,是会有个理性决策的。没有,则说明,要么没有经验比对,想侥幸获胜,要么仅仅是冲动为之。所以,心气宁静,理智产生。即除去一分感情冲动,而入一分宁静,理智有一分发展。理智发展一分,对于两大问题则解脱一分,自由则争取一分。继续发展下去,由量变达到质变,人的生命乃根本发生变化。
三、生命本性要通,不容限制
生物进化从局向通而发展,亦即向与灵活主动而不断的争取。从古到今,有的生物始终发展存续,有的生物被自然所淘汰。被淘汰的,大多因为环境突然变化,不能灵活应变,导致灭亡。人类与其他物种则不同,始终欣欣向荣。在于每一个阶段都未被环境所限。狩猎时代,学会驯化动植物;农业时代,兴修水利防止靠天吃饭;工业时代,主动预测未来不确定。历史总总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人类不会沉溺于现在或者满足于现状。所以,从原始生物经历脊椎动物,终于出现人类这一脉步步发展,总不迷失方向,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向上奋进,从不懈怠而已。这种争取就来源于人的自觉,自觉的产生还在理智,理智就是行前之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