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五
最近《啥是佩奇》火遍中国,掀动每个人的思乡情结。春节期间回家,成了主旋律。对家人来说,“回来”是最好的礼物,他们只希望做好的饭菜边,坐着最爱的人。
的确,能在重要的日子里,和家人共度,是最大幸福。不过智能手机、抢红包、抖音、手游出现后,这种幸福,开始被风化。手机在手万事不愁,手机不在人都变坏。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陪着手机、电脑,而不是家人。
带着身体回家,已经很好,但还可以更好,因为有件事,比时间更贵更奢侈——注意力。
常有人说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这是误解。时间不受任何人支配,不受管理,所有管理时间的意图都失败了。人能支配的,只有自己的身体。说什么话、办什么事、买什么物品,是身体行为。行为受思维支配,思维受信息左右。在稳定状态下(如生活区域不变、教育情况不变等),信息获取,完全来自注意力。
注意力远比时间重要。
一个同事,每次看他,都在研究数据图、改英文论文。一年下来,发了两篇SCI,其中一篇还是全球高被引论文。如按以往速度,持续被其他论文引用,不过三年,就可以破格升教授。于是遭受了我们一百次点赞。
一个朋友,对历史感兴趣,休息时常看历史方面的书,于是聚会常能听到他讲野史趣闻。
注意力指向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注意到汽车,就常研究汽车动态;注意到书籍,就会常翻书;注意到电影,就会常去电影院;注意到工作,就常加班到深夜;注意到抖音,就常笑出尖叫声......
人是注意力的产品:注意力指向什么,人就会变成什么。
注意力有个特点:不是花在这里,就是花在那里,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赞起来。这些更新鲜、更刺激的信息,有充分的机会争夺我们的注意力。
1833年,23岁的本杰明·戴创办一份自己的报纸《纽约太阳报》。这份报纸只卖1美分,连印刷成本都不够。但他不打算赚读者的钱,他要靠低价把发行量做上去,然后靠广告赚钱。靠这种商业模式,本杰明·戴成为现代传媒业的鼻祖,全球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抢夺注意力生意。
后来出现海报,设计更动感,颜色更鲜艳;之后电视风靡,广告更多更精美。技术革新带来新的注意力争夺方式,微博、抖音等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中成长起来的大IP,成为新的信息流节点、注意力焦点。
未来必会出现新颖的方式,争抢注意力,这让我们注意力分散,看不到生活重点,或被无关紧要的事情吸引,比如凑热闹、关注娱乐圈,只是这些并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你的注意力注定越发稀缺和奢侈:越来越多的人会走到你面前,争夺你的注意力。
好的陪伴是舍得花注意力,而不是花时间。
花时间是托词,身体在,心不在,陪伴效果打折扣。陪小朋友玩儿,她摆弄玩具,有时我在旁边看会儿书。后来细想,这是平行线,不能算有效陪伴。如果这样也可以,世上怎会有孤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儿手机”。“玩手机”仅是举例,泛指痴迷。人一痴迷,就筑起牢笼,将周围人困在自己之外。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他回家不看手机,只想和老婆聊聊天,说说工作生活中的琐事。但对方不这样,吃饭刷微博,吃完饭刷淘宝。沟通几次,效果不大,让人无奈。有的家庭相反,妻子希望得到丈夫的关注,但丈夫总忙工作,或打游戏。
注意不到身边的人,他就不会存在,也无法拥有你;只有注意到他,他才存在,才能拥有你。
选择一件事,就等于拒绝另一件事。人们总把下一块钱,花在最令人满足的地方;也总把下一段注意力,花在心最痒的地方。选择独自娱乐,就拒绝了和家人分享快乐、承担困苦;选择手机,就等于拒绝爱人、孩子、父母。
好的陪伴是舍得花注意力,而不仅是花时间。
稀缺的注意力花在倾听与成长上。
一个好的倾听者,能无形中解决家庭大部分问题。很多问题,由压力与沟通不畅引起,倾听可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感情开始的时候,都是没话找话,结束的时候,都是冷漠,废话少说。能互相说些有的没的,说些废话、甚至负能量的话,是感情最好的样子,是流动的生活。
能对另一个人敞开心扉,并不难,难的是听另一个人的心扉,听他喜怒哀乐,滔滔不绝。做难一点事,能做到,就拥有了他。
成长是幸福和财富的源头,注意力最好的去处,是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成长,共同生长,是最好的家庭模式。成长不分年龄、性别、职业,而是每个人的刚需。不断生长的人,给人希望,他新学会的技能、新的生活体验,让人耳目一新,像阳光洒落,照在身上。
春节假期,我们都回到熟悉的地方,坐在家人身旁,希望我们把注意力交付他们,希望我们都能被他们拥有!
春节快乐!这是新的开始,你一定会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