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部分《论语》,我想粗浅的谈谈我的感悟。
一、孝道。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在孔子眼中,尽孝的关键就是“无违”,即不违背礼制,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顺”。我们都说“孝顺”,我认为对父母“顺”了才为“孝”,对于父母的想法,我们要顺着他们,让他们高兴。即便我们有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或者父母的想法有错误,我们也不要当面反驳,更不要大发脾气。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冲突,很少有原则性的大事,绝大多数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要包容他们的做法和习惯,让父母高兴。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我们还应从心理上满足他们,即“敬”。只有尽心尽力的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才算真正的孝。对父母要长期做到发自内心、和颜悦色,才算真正的孝,也是孝的最高境界。
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记得父母的生日,是孝道的具体表现。现在很多人可以记住爱人、孩子、同学、朋友、情人,甚至是领导的生日,可是却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应该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应该为父母健康高寿而高兴,也应该惧怕自己陪伴在父母跟前的日子越来越少而恐惧和担忧。天下最遗憾的事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让我们倾心倾力尽孝吧!
二、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沟通的原则。“中”“心”为“忠”,强调内心的真诚。要忠于家人和朋友,对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是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如”“心”为“恕”,即“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于人,应当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恕”的另一层意思是宽恕。我们应当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要总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上。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宽容别人,那他的视野肯定非常狭窄,凡事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就会渐渐失去所有的朋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而心胸豁达宽容之人,不但待人随和,还会尽心尽力帮助别人,这种人永远都不会觉得孤单。我觉得,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即“恕”,因为人生最大的美德就是饶恕。
用一句话总结孔子的忠恕之道,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三、智慧之道。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知(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知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只能说你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用什么样的判断力。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措”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位置上——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不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说,让贤达的、善良的人,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能使枉者直”,就是说,一个人他也许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高尚,也许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狭,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把那些正直的人放在这些人之上,让他们的好品质去影响那些不那么高尚的人,让他们起码在跟你合作的这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正直坦荡一点,这就叫“能使枉者直”。
有一个句谚语说的好,人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也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君子),而是在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和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的表现出来。
真正的“知人”,是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使大家各得其所。真正的智慧,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人,你都能看到他身上的优点,跟自己形成互补,而你自己生命中的那些优点“能使枉者直”,能够使那些原本不太好的人有所改变。这就是大智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