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最近读《论语》,刚一开始还有点乏味感,很快就读出滋味了,越读越爱读,而且与之前看过的老庄道家学说相比照,每天都觉得自己有好多话想说。今天读完,很希望把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写这篇读后感,中间好多次都觉得快要写不下去了,想把心里的每个相关的想法都完整且无误地表达出来,好像真得不易。最终还是有很多体会都没能写进去,仅当作是读过这部书之后留给自己的一篇感想。其中全部观点仅为个人目前的看法和理解。
去年读老庄哲学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庄子很反对儒家谈的道,常常提出批评与不认可,认为孔孟口中常提的仁慈或者圣贤君子之类的,全都违背真正的大道。这次读《论语》,我感到孔子应该是想要追求大道,所希望达到的与道家中纯粹的大道相同,但同时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尊卑贵贱分得十分清楚,并且始终贯穿着等级森严不可越界的思想,又曾有把君子、圣贤与天地相匹配的言语。在我看来,这就本身与真正的大道相去甚远了。因此,在道家与儒家之间,我个人更赞同老庄所体行的大道,更加纯粹,不带任何功利,无刻意为之,无自相矛盾之处,充满大智慧,这里不再赘言。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个身份地位都非常高的人,他的谦虚感觉是身居高位的人一种居高临下的谦虚,在《论语》中有不只一处他的言语都是让我感到颇不谦虚的。以下为两例。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于何?“(子罕篇)
孔子在匡地被拘,他说:“周文王死后,周代的礼乐制度文化遗产不都保存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能掌握这种文化了。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乐才得以整理,雅乐和颂乐各自有了它们应有的位置。“
老庄追求毫无杂质、回归自然的大道,而孔子是一个很务实的人,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术语是结果导向,有时带点功利性。以下为三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孔子说:“(前两句的翻译略)举出一个方面讲给他听,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这说明孔子的诲人不倦是挑学生的。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路说:“老师您倘若率领军队,那找谁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那种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
孔子说:“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我们的意思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虽然我个人并不赞同孔子对人的三六九等划分,也不赞同他在这个大前提下谈论的仁义道德(的确有点假仁义道德的感觉),但在他所处的时代和他当时的地位,能够有这样的意识,做到他所做到的,应该也是不易了。不仅如此,在孔子的言语中,确实有很多精辟的话,包涵着丰富的智慧,有的甚至让人觉得十分有远见,因为放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一品味觉得好像仍然还是这么回事。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不管是否观点上全部赞同,孔子都确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古人。
另外,我在论语中还读到了一些至今常被引用的话的原文,惊讶地发现都被后世的人们断章取义或是曲解了,原文表达的才是完整而正确的用意。在这里正一下视听。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篇)
虽然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但也有不能这样做的,只知道要和而一意求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然而,如今总有人把“和为贵“挂在嘴上,却不知道后面那一句“有所不行“,俨然已经变成了没有原则的假和谐。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篇)
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在原文中,“三思而后行“并不是作为受推崇的做法提出来的。不过,这并不是一定之规,也依每个人自己的喜好而定,很多人还是愿意多考虑考虑再行动,这也不一定不好,只要不是拖沓、犹豫不决的借口就好。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
“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现在经常被使用,但恐怕少有人知道前面还有两句。其实稍微一想就会觉得很正常,没人自然而然就应该把自己当作兄弟,如果自己对人并未以礼相待,凭什么人家要皆兄弟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孔子说:“君子促成人家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正相反。“这里“成人之美“是助人为善的意思,重点在于善,而不仅仅是帮助做成一件别人想做的事。如果不是为善,就是促成了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小人反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如何?“孔子说:“那又怎样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可见如今总要求别人以德报怨,甚至还据此抨击他人的人,都是没有道理的。
(原文与译文出处:《四书五经》线装书局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