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一直在坚持学习,收效却不明显?
学习这件事,有努力更得要有策略。如果确实努力了,结果却不理想,那就要考虑是否是方法出了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直达患处”,彻底解决学习症候。
症状1:学习没有系统化。
【表现】: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学习效益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没有系统,就难有头绪,各知识点之间就是彼此孤立的,各部分的内容都只是零碎的知识点而已,自己知道什么东西,不知道什么,心中都没有个数,就更不要说拿来用了。
【解药】: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将自己接触的新知识联系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去。每次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都应该在梳理各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出各知识点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通过简洁的归纳,不仅可梳理这一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碰到问题时能快速地提取出已知的知识,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
症状2:碎片化时间利用不合理。
【表现】:作为职场宝妈,我的时间已经被完全碎片化,还时常不自觉地去吐糟生活中的糟心事,再加上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时间总会被不自觉的消耗。很多时候忙了一天,发现没什么收获。
【解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摒除外界的干扰,随时进入学习的状态,沉入学习中去。尤为重要的是,要养成碎片化学习的输出:将学到的知识或灵感记录下来,并定期回顾梳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常提醒自己,尽量不要加入无聊的聊天活动中去,不评论他人,不说家长里短。
症状3:学习顺序不对。
【表现】:这一年来买了几十本书,自己关起门来认认真真的去读。结果却是,还没过半个月时间,别人说起自己读过的书,我却想不起来书里都说了些什么。
内心深处认为只有自己厉害了才有资格去链接牛人们,哪怕自己加入了牛人进化营,却没有积极参与进去,也没有主动去链接自己想要链接的牛人。
【解药】:常常听说要进步就要读好书,见牛人。这两个途径是要并列进行的,在明确自己学习的细分领域后,在了解了基本知识后,就应该主动去链接本领域的行家。或者是发现某个人具备我们想要学习的技能时,我们就应该主动去请教,而不是自己独自“闭门造车”!
本来就生活在这信息闭塞的小地方,更应该去链接牛人,见识更多可能性。
症状4: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
【表现】:本来就没有利用好共同学习的机会,譬如学到的东西没有及时分享到群里去寻求反馈,每天写的打卡文也没能做到发到大群寻求大家的点评等等,自己自学又没能做到自我监督和检测。而及时有效的反馈,是取得学习成效所必须的。
【解药】: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随时监督与测评。充分利用好共同学习的机会,学到的内容整理好用自己的话及时分享出来,可以与大家一起探讨;每天的打卡文一定要及时发到群里,寻求反馈。
当然,想要得到他人的反馈,自己先要做到给他人及时有效的反馈。
症状5:学习计划不合理。
【表现】:完全从兴趣出发,或者干脆将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为止,然后发现与自己的短期目标越来越远,于是焦虑无比,无所适从!
【解药】:对现实时间的安排,完全控制好一天的时间,知道自己相当短的时间内要做哪些事情,回头一看,除了个人觉得今天很充实外,还要有很高的效率。
譬如自己固定工作的时间基本是整个下午,那就在别的时间里计划好备课、批阅作业以及自我学习的时间并保证完成。
症状6:不善于总结反思。
【表现】:这种症状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错误应用的结果。认为自己努力学习了,也加入牛人圈子了,接触的面广了,效果总会有的,也就会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那么多,可是真正达成自己目标的人却很少。
【解药】:学习中,我们应该总结归纳知识系统;也要总结反思存在的问题,形成“错题档案”;又要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反思自己碰到问题的态度、应对思路,并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还要多去比较别人在碰到这类问题时又是怎么思考的。
常问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相信,通过以上方法的改进,并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成效。
7084-叶子
网友评论